渔船从红树林穿梭而过,海天相接如同一幅气势宏大的水墨画。 |
一株被盗挖者砍去树梢的黄杨在淇澳岛重新种植后,发出了嫩芽。 |
老鼠簕的花朵,这是珠海最具特色的红树品种 |
“兄弟,再坚持一下就上来啦。” |
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救救红树林
3000亩树林遇寒灾
■保护区档案
◎成立时间:建于2004年。位于珠海市,由淇澳岛和担杆岛两部分组成。总面积7363公顷。
◎保护物种: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猕猴、鸟类及海岛生态环境。
◎观光指南:由广州市经京珠高速公路到珠海市,由珠海检查站至唐家镇淇澳村直入即可。
◎访客中心:电话0756-2239004,相关信息请查询www.gdnr.org.cn.
“深圳受灾冻死的红树林真的发芽了吗?”高级工程师田广红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向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主任杨雄邦求证:如果深圳60%的受灾红树林真的活了过来,那珠海的红树也可能熬得过这一劫。
受灾
站在路的尽头,成片的红树林全枯了
珠海市委书记甘霖给红树林捐了1600元钱。
今冬,50年一遇的寒潮袭击珠海。广东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没能幸免于难。
尽管寒潮到来之前,保护区采取了苗木塑料薄膜覆盖等防寒措施,却仍然无法抵抗罕见低温的损害。据保护区统计,此次寒害使红树林受灾面积逾3000亩,其中1200亩海桑成林受害严重。目前尚未发芽,已确定死亡的红树幼林达360亩,总共经济损失估计约1200万元以上。
3月13日下午,珠海市委书记甘霖和市委常委、秘书长刘振新,农工民主党珠海市委主委蔡越秀等驱车前往距市区17公里的淇澳岛。
站在红树林路的尽头,遇难的红树全枯了。
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田广红介绍,红树植物的树皮大多含有丰富的单宁酸。这一物质遇到空气就容易氧化而成为红色。因此,人们就将这种可提取红色燃料的绿色植物称为“红”树林。眼下,尽管离岸边较近的老鼠簕绿油油地绽放着幽蓝色的花朵,大围湾深处的海桑却全红了。
密密麻麻的红色枯枝在灰白色的天空下燃烧。
甘霖坐着小艇,在红树林内穿梭。他曾提出,要把红树林打造成珠海的生态名片。可眼下,红树遇难了。
“要唤起全社会的关注”,甘霖说,要通过保护、引种、繁殖等措施,使红树林不断延伸到珠海更多的自然岸线和滩涂,让珠海成为“红树林之城”。
他掏出1600元,“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甘霖说。市直有关方面负责人跟着书记踊跃捐款。
据悉,珠海社会各界为保护受灾的红树林踊跃捐献,目前已有企业和个人捐款近10万元。
红树有救了。
重建
1999年之前,原生红树林仅剩32公顷
红树林保护区位于珠海市淇澳岛西北部。
淇澳岛行政上隶属唐家湾镇,陆地面积约22.8平方公里。湿地面积5103.77公顷。该岛东南、西南与该岛大澳围、东涌、西涌、石井湾接壤,西北及东北与中山、深圳、香港隔海相望,处于穗港澳“金三角”中心。
这是一个海湾。珠江上游的大量泥沙与滨海沉积物在其周围不断沉积,拓宽和淤高,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丘陵、浅海沉积滩涂的地貌类型。
保护区主要有滩涂天然红树林、阔叶林、沼生和水生植物被以及滩涂人工红树林等群落类型。杨雄邦认为,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以木本为主的植物群落。这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的时候,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红树上。
刚刚进入水道,两边都是老鼠簕.这是珠海最具特色的红树品种,是国内长得最好的种群之一。
岸边,是最早期的32公顷红树。
事实上,1984年前,珠海市拥有面积1454.5平方公顷的红树林。可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红树林面积迅速缩减,至1999年原生红树林仅剩下32公顷。
1999年,珠海市政府大力投入资金恢复重建红树林。目前,这里红树成林面积达到678公顷,成为全国人工种植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
佳音
深圳红树林灾后复活,60%都发芽了
冻害为红树林保护提出了新课题。
3月21日,80多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儒泳仍坚持登船考察淇澳红树林。
“红树林到底在多少温度下会出现冻害,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防冻”,孙院士表示,这需要科学工作者反复做人工控制温度试验。
保护区的拯救行动已经开始。
科学家们加强了灾后红树林的生长监测工作,密切观察树木随着气温回升而表现出来的受害症状。
目前,受害严重的1200亩海桑林枝条尚未发芽。科学家们跟踪观察该红树林消长变化情况;同时已对冻死的部分红树枯枝进行修剪,防止枝条继续枯死。
保护区从海南购得56000株无瓣海桑苗,对已被冻死的在滩涂种植的360亩红树林幼树进行补种;从湛江等地购入80000株耐寒红树———秋茄的胚轴苗对已被冻死的树种进行更替补种。
“我们要重建红树林树种园”。杨雄邦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继续从海南引种木果楝、尖叶卤蕨、拉关木、莲叶桐等16个红树种类栽种于树种园,重新构建红树植物基因库。
最近的一个好消息是,同样受灾的深圳红树林60%都发芽了。大家期待,珠海的遇难红树林能再次绽出绿芽。
■人猴情缘
相伴二十年猕猴如亲人
饲养员刘清伟坚持写养猴日记
猕猴饲养员刘清伟跟猴子生活了20年。
2006年,他因为生病离开担杆岛1年,想猴子想得不行,有一天,坐着坐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猴子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刘清伟说,回到城市,他觉得很孤独。不知道找谁玩。没有新朋友。
我们来看看他一直坚持写的养猴日记:
2008年3月3日,晴。
10点,到担杆中新村点投喂,没有猴子。在林子周边寻找。10点半,来了三十几只,接着到来50只,未到齐。分析原因,应该是树芽比较多,有一定的食物来源。
2008年3月8日,晴。
9点,新村点有50只来进食,不正常。少来很多,猜测山中有其它动物侵犯。下午1点,担杆中有猴群下山捣乱,偷吃渔民青菜。我们进行驯养、追赶,可能是分群,这些猕猴分成不同小群体,分开来捣乱。暂无猴王,静观其变。
2008年3月13日,晴。
新村点猴群11点10分才来吃食。有78只,其中一只母猴带了一只新生仔抓在母体怀抱,看来很健康,这是今年出生的第一只小猴。很喜气,又一只小生命加入到猴群中。
2008年4月23日,晴。
上午10点30分,后东顶。猴子们“喜气洋洋”来进食。喊了“阿山,吃饭啦!”20多只猴子从树上、丛中纷纷跑跳出来,又蹦又跳,伸手要食吃。清点有28只,有4只幼仔。得到食物后,猴子也会满足地笑。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陈实 实习生 王丹青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明剑
(感谢华南植物园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