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十年,一个卫星、激光、红外、视频遍布的信息化边防已初具规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民青
去年年底的一天,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滨海边疆区边防局局长拉基佐一行,一踏上中国吉林省军区珲春口岸的边防某团5连,便被连队务指挥控制中心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吸引了。
作为有32年军龄的老军事新闻工作者,记者亲眼见证了三十年来中国边防从人工戍边到信息化边防的现代化跨越。
望远镜曾是现代化装备
1978年,记者曾有过一次黑龙江边防之行。
那是在黑河边防哨所,是延续了多年的人工戍边。当时连队装备的是我军1950年代以来就有的常规轻武器,算得上现代化的装备,包括每连一台越野指挥汽车、运输车、时常出现故障的长途电话以及高倍望远镜。
当时,一位边防军官陪同记者登上足有二十多米高的哨位,哨位是一座铁架子,攀登时,一阵狂风吹来,哨位立刻摇摇晃晃,顿时有攀登云梯之感。即便如此,这个铁架哨位也比记者此前登上的木制民兵哨所大架子先进得多,也因此有了不少自豪感。
哨位上,哨兵手中最先进的观察工具是一架40倍的望远镜。记者便是凭这个现代化装备,第一次用眼睛越过中苏边界,看到了陌生的另一个世界——江上飞驰的汽垫船、苏联边防军现代化哨所、农庄里停放的小汽车、住家居民楼整洁的阳台……
陪同记者的一位军官说,苏联边防军定期利用直升机巡逻,据观察还装备了一些先进的边境报警设施……
他说话时口气里没有自卑,但多少流露了羡慕之意。记得当时听他高兴地说,最近,上级给边防连队配备了冬天巡逻用的摩托雪撬,今年的大雪天,连队可以减少官兵徒步跋涉了……
那时,“国防现代化”已是人们谈兴很高的词汇,记者和边防官兵一样,盼望有一天,我们的边防设施和装备赶上我们的对方……当时,记者和那位军官自信地认为,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边防会越来越现代化,但究竟是一番什么样子,却实在无法想象出来。
卫星、激光、红外、视频遍布的现代化边防
30年,果然一瞬间。2008年初,本刊记者实地采访了当今我军现代化的边防指挥控制设施。
记者参观的吉林省军区珲春某边防团5连连部,是一座红白相间整洁漂亮的小楼,远远地看上去似乎像乡间别墅。连队勤务室设有视频监视墙、辖区沙盘、指挥控制平台等。迎面墙上有1个大视频屏幕和8个小视频屏幕,上方的LED电子显示屏正显示着红色的流动字幕,介绍当日时间以及值勤负责人姓名和正在进行执勤的班组、执勤地段。
陪同记者采访的吉林省延边军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李昌宏说,这套视频监控系统由若干个架设在边境线的前端设备和后端控制设备组成,目前这个连队辖区的近20公里边界上一共架设了18个监控前端系统、17公里的智能拦阻报警线路,形成了无缝隙管控,监控系统能清晰显示昼夜间200高地、金山桥、岩山哨所、岩山6公里等重要边防点的实时情况。值班员介绍时,向记者展示了这些地区视频监视镜头具有的350°的环视功能,仿佛将记者带入到了视野广阔的边防现场。
李副参谋长自豪地告诉记者,哨所这套视频监控系统,仅仅是吉林省军区所管辖的中朝、中俄边界300多公里边境线上已建的160多套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据吉林省军区参谋长高德福介绍,吉林省军区边防信息化建设起步于3年前,共投入经费上亿元,现已建设起有全时视频监控、智能拦阻报警、北斗卫星定位、辅助决策和边防业务管理五个全省联网子系统的边防指挥控制平台。他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视频拦截、拦阻报警和卫星定位三个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由数百公里光缆、供电线路和布设在吉林省中俄、中朝边界的100多个昼夜监控站,以及近百个标准、内容、形式统一的团、营指挥控制中心和连队、哨所控制中心组成,可昼夜监控边境重点地段的38%和各连队营区,设置在边境一线和营区的近200个监控区域的图像可实时通过光纤传送到团机关、军分区、省军区和沈阳军区,实现了坐在长春、沈阳指挥控制中心实时、同步看边防一线、看一线各哨所情况。
智能拦阻报警系统由泄露电缆、震动光纤、激光对射、红外传感、机械绊发等装置组成。光纤报警,是将普通的通信光纤作为传感光纤,利用光缆震动使光信号扰动进行报警传感,设于边境铁丝网上进行探测;红外对射报警,则是利用红外线受到阻断,而进行报警信号传感。指挥控制中心计算机能有效辨别风摆、动物跑动,准确判断人员非法入侵,被触发后能自动启动辅助决策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自动在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地理信息库中选取电子地图,标绘报警地点,同时启动指挥控制中心内声光报警。这套拦阻报警系统还能够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当指挥控制中心接收到报警信号后,能自动调动离报警点最近的监控镜头对准报警区域,实现了对重点地段的全时自动值守。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将全线各执勤组的位置、行动轨迹实时地标绘在地图上,经省军区、军分区和边防团的授权,用户可以随时调看,并能够通过卫星-网络的无缝链接与执勤组随时进行双向短语通信,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统计勤务的数量、位置、时间、执勤到位情况,从而实现了对边防勤务高度的全时化、透明化控制。
过去,中方人员越入俄境内生产、采集、捕捞现象较多,俄方经常与我交涉。近几年来,由于中俄边境中方信息化管控设施建设速度快、效能高,人员越界现象连年减少,2007年已实现中俄边防吉林段边民抵边作业生产“零越界”,创造了中俄边防历史之最。
7分钟抓获可疑人员
为使本刊记者目睹信息化指挥控制的全过程,5连值班员经请示上级同意,下达了演习命令——“快反分队人员请注意,我是值班员谢选东,5号地区发现可疑目标……”
几乎在同时,原本显示边界口岸地区图像的大屏幕已经变成了一幅军用地图,图上一个红点快速移动着,大屏幕左侧的小屏幕迅速地移动并定位、拉近,右侧的小屏幕跳出了一个行动预案,值班员迅速在微机上选择“确定”,指挥中心外走廊内的警报器也响了起来。立刻,原本静悄悄的楼内传来了急促的跑步声、武器库铁门的开关声、枪械的撞击声。
记者通过指挥控制屏幕看到,连队多功能巡逻车很快发动,几名值勤战士持枪及其他装备,立即从连队营房出动,一个个鱼贯跳进巡逻车。
此时,大屏幕上实时传输巡逻车载监视镜头的图像,指挥控制人员通过这些图像实时掌握他们接近5号地区的情况。两三分钟后,巡逻车上传来乘员报告:“报告,我们在金山桥哨所附近,发现可疑人员……”“按预定方案设伏抓捕!请注意安全。”“明白,已做好战斗准备。”
此时,监视屏幕上,出现快反分队人员向事发地点的珲春口岸金山桥隐蔽接近,以及“可疑人员”逃窜的情况。“可疑人员”可能无法知道,就在报警后的几分钟里,他周围已布下天罗地网。记者注意到,值班员下达命令的时间是上午8时45分,而连队快反分队人员将“可疑人员”抓获时,时间不到8时52分,前后用了不到7分钟时间。
让记者觉得奇怪的是刚才值班员选择预案后,是怎么把命令下达到各班排的呢?
听到记者的疑惑,李副参谋长告诉记者,这是哨所正在使用的一套广域可视发布系统,在值班员选定辅助决策系统筛选出的预案,在微机上按下“确定”的同时,这套系统自动将行动预案通过网络发布到快反班、排的电视中端,班排战士马上就能看到预案,根据预案展开行动,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快反分队的反应时间。他们还将视情把这套系统与友邻部队、民兵快反分队联网,根据预案把行动预案自动、同步发送到友邻单位,各单位根据预案同时出动,越界人员插翅难逃。
据介绍,在刚才机动分队接近“可疑目标”时,如果受地理条件和车载镜头限制,可能存在对“可疑人员”观察监视的盲区,此时,其他监视镜头则可以将机动分队看不到的情况,向指挥控制中心和巡逻车快反人员通报,使其随时调整行动。整个抓捕过程,吉林省军区及军分区作战值班人员都可以同时看到,并能够通过网络越级直接向快反分队下达指令。
吉林省军区司令部边防办负责人齐安平介绍,2007年底,边防5连给俄罗斯拉基佐夫局长演示的,就是这个过程。在看了演示后,拉基佐夫局长称赞有加。他说,目前,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只有很少的哨所装备了视频监视系统,没想到,现在中国边防信息化建设速度这样快。
齐安平主任还告诉本刊记者,边境指挥控制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操作并不复杂,一方面,这一系统尽可能地采用选择方式录入各类信息;另一方面,可把边防指挥控制平台整合为一个界面,根据使用者的习惯,确立界面内容,经过实际测试,一个不熟悉系统操作的基层官兵,通常在30分钟之内,便可掌握这一信息化终端操作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