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政策风雨录
文/杨涛
近期监管层开始出台对基金投资行为、上市公司、大小非解禁的规范,表明了开始从“救市砸市”的思路,逐渐向“制度纠偏”进行转换
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成为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而在当时,部分接近政府决策层的专家,也开始了从无到有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思。
到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民银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从而使建立股市进入实质性阶段。这种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构造资本市场的模式,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源于民间的“自下而上”模式显然有所区别,在此后使中国股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根深蒂固的“政策市”色彩。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从此掀开了中国股市短暂而又风云变幻的历史。随着规则的完善、上市公司的增加、公众的熟悉度提高,股市逐渐进入了升温状态。
到1992年5月,由于政府放开了涨跌停板的限制,又实行了T+0制度,股市交易活跃性迅速提高,沪市股价全面暴涨。
然而,也正是在同一年,发生了著名的“8.10”事件。那是1992年8月,深圳市有关部门发布消息,计划向社会公众发行面值5亿元人民币的新股票,采用认购抽签表的方式认购。8月9日,新股认购抽签表开始发行。然而有的发售点开门营业仅3个小时就宣布抽签表卖光,很多股民都没有买到抽签表。到10日傍晚,部分排了两天两夜队却买不到表的股民开始聚集并游行,成为影响和谐的“重大事件”。这次事件首次反映了“内幕交易”的黑暗,并表明股市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此后直接引发了证监会的成立。
“8.10”事件发生后,股市又出现暴跌的状况。这也是股市历史上首次“大起大落”的事件,对此,政府不得不强化监管,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
此后,伴随着股市波动的增加,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加上1993年开始国家开始治理整顿和防止经济过热,导致股市也陷入一年多的低迷。于是,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救市政策出现,1个多月上证指数翻了两番,然后又一头栽入“价值回归”的下跌中。
经过连续下跌,1996年股市开始触底反弹,再次出现暴涨,1996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当时的股市出现了泡沫,而就在这期间,交易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实行了涨跌停板和T+1。在连续“13道金牌”的打压之下,1997年5月开始股市再次进入调整期。
随着熊市的不断推进,“救市”又成了监管层的主要任务。例如1998年6月12日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到1999年,在各种“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股市迎来了著名的“5.19行情”,进而逐渐引发了2000年到2001年的大牛市。
2001年6月出台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加上“中科系事件”、“亿安丑闻”、“基金黑幕”等丑闻的爆发,以及其他利好因素的弱化,最终导致的投资者信心崩溃,由此历史上最漫长的一轮熊市开幕了。从2001年到2005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而2004年出台的“国九条”也不敌颓势。
到了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终于造就了新一轮牛市的萌芽。进入2006年,伴随着流动性过剩、强劲经济增长带来上市公司业绩改善这两大因素,史无前例的又一轮牛市便爆发了。
2007年5月30日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行为,再次体现了管理层热衷于“调控指数”的旧观念,也由此受到各界的普遍诟病。到今年4月24日下调印花税,两市大盘指数一度接近涨停,历史再次开了一个“过山车”的玩笑。
当然,近期监管层开始出台对基金投资行为、上市公司、大小非解禁的规范,表明了开始从“救市砸市”的思路,逐渐向“制度纠偏”进行转换,但这一过程将是艰巨的。要真正实现股市的公平透明,以及对多数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必然牵扯到国有经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立法和司法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作者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