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中产阶级理财术
《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李峥/北京报道
他们的投资比中国新兴阶层保守得多,投进股市的一般只占家庭总资产的10%
对刚刚开始踏进股市、楼市投资惊涛骇浪的中国投资者来说,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几乎都还是神秘的未知海域,有必要追寻这片海洋上先行者的航迹,看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者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汲取,以便在个人理财投资上与国际接轨,减少损失,获得收益。
零利率,还是存银行
当本刊记者说现在中国商业银行一年期利息只有4.41%,把钱放银行太划不来,渡边真理子回应道:“有4%很高了啊,日本的银行是零利率,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把大部分钱放在银行里。”渡边女士是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派驻中国研究中国金融证券问题已有两年。
日本已经有将近30年不闻通货膨胀了,由于日元不断升值,日本的通货膨胀率持续呈现负值,他们没有“跑赢CPI”这个课题。
“日本中产阶级的资产目前仍以储蓄为主,其次就是投资国债,其他理财工具用得比较少。日本银行基本上是零利率,国债的利率稍高一点,大概只有4%左右。”
银行零利率之下,想让个人资产增值,怎么办呢?渡边介绍说,日本中产阶级为了不受零利率或负利率之害,热衷于到海外去,用外币存款。南非、澳大利亚等货币坚挺、利率较高的国家吸引了很多日本公民的个人存款。日本政府对于这种做法,并不加以管制。
只爱银行储蓄,是日本人的思维惯性。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中产阶级除了储蓄之外,只有依靠自己所在公司向员工提供的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产品类似于中国的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公司理财产品的好处在于,它的利息比外面银行的要高一点,也不需要员工动多少脑子,只要公司不垮,早晚都能收回。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整体经济情况恶化,多数日本公司停止了员工理财产品和员工购买房地产补贴等福利措施。
“但这反倒刺激日本中产阶级真正在理财方面独立起来。”渡边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中产阶级的投资“开始成熟”,有人开始投股票;基金公司也逐渐涌现。
渡边的父母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第一次股市投资。渡边高中毕业,没有考上自己最喜欢的大学,不得不复读一年,但父母已经准备了100万日元学费。这笔多出来的钱,他们就炒股了。
“投了一个是GE,一个是可口可乐,这两个公司分红可观,又是世界500强。”为什么投美国公司,不投日本公司呢?渡边说,“当时他们看中美国的上市公司喜欢给股东配送股份。”
这样,十几年下来,100万日元变成了1000多万日元资产。
渡边父母这样的例子在日本中产阶级中也有一些,但他们的投资比中国新兴阶层保守得多,投进股市的一般只占家庭总资产的10%。
和中国比起来,日本年轻人投资股市的很少,“因为他们没什么钱,现在工作难找,30岁以下的日本青年,对人生没有多么远的规划。”
渡边总结,日本与中国在个人投资理财上的另一个不同是,普通老百姓很少投资房地产,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经济一度非常景气,大家手里都有钱,可就是那时候,人们也只是倾向于购买比较高档的房地产,换掉旧房子,没人买“第二套房”。这是因为日本规定,“第二套房”房地产价格的15%要交契税,炒房地产不太合算。可是在中国,我亲耳听到,很多出租车司机也有“第二套房”。
日本中产阶级理财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购买商业保险,在日本家庭的总收入中,大概税收占10%,保险占10%;剩下的就是银行存款和日常开销。
普通家庭购买保险的支出很多,虽然国家提供了一个公共社会保障体系,买医保的人比较少,但自己买养老保险的人很多,因为媒体上揭露了国家办的养老保险特别腐败,大家就转而自己想办法,买商业保险。
渡边介绍,日本人特别喜欢买保险,保险推销员都是女的,年龄层不同。如果和公司有协作关系,公司会和保险公司合作,所以每当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保险推销员总会如期而至,“让你突然感觉很温馨。”
对投资不感兴趣
35岁的海因里希•昆茨是德国汉堡Beiersdorf公司IT部门的负责人,说到投资,他显得很“不灵”。
汉堡中心区的房价大概相当于上海内环线附近,而海因里希每月的收入超过3000欧元,为什么他不多买两套房子放着呢?
昆茨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德国一般中产阶级绝大多数都只有一套房产,因为德国的物业税很高,自住房和投资用途的房地产之间,物业税税率差距极大,一个是5%,一个达到40%,对普通工薪族而言,投资房地产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他对股市也很陌生,在德国,股市并不是很流行的一个概念,中产阶级对投资股市兴趣不大,即使有一部分人投资股票,也倾向于谨慎型投资,买基金的比较多。
那么,海因里希怎么防止自己的个人财产缩水呢?他的回答是,把钱存银行并不会导致资产缩水,因为德国已经很多年没有通货膨胀了。
欧洲失业率相当高,德国更高,2006年德国失业率排在欧盟首位,2007年排在第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德国,久违了通货膨胀。
两德刚刚合并的时候,随着原东德地区经济恢复,德国一度有过温和的通胀。2002年德国政府开始发行通货膨胀型债券,这种政府债券的利息与通货膨胀率挂钩,好让一些中产阶级抵御通货膨胀风险。但是德国这几年通货膨胀率很低,债券利息比银行利率还低,这种债券几乎被遗忘了。
海因里希说,德国中产阶级几乎不用担心资产贬值的危险,也很少关注投资,报纸上也很少看见股市大波动的消息。
甚至连商业保险,这种最稳妥的投资,他们也不太热心。海因里希认为,这是因为德国教育几乎免费,医疗几乎免费;所以他们这方面也不用考虑太多,主要是投资一些财产保险。
日常支出中,最令海因里希印象深刻的,就是缴税。德国税率相当高,一个家庭的1/3收入通常都用来缴税。
像与不像
比起“保守”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美国人对股市的热情与中国人更相似。
美国证监会公布的数据表明, 美国3亿人口中,股市开户人数多达8000多万,开户人数占总人口的近27%,50%以上的家庭都涉足股票市场,股票价值占到美国家庭财产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你炒股吗?他会告诉你,我不炒股。40岁出头的美国安道斯公司驻华业务经理斯蒂芬3年前由公司指派到中国工作,此前他从没离开过美国。“在美国,每个家庭几乎都有股票,但他们并不‘炒股’。”斯蒂芬告诉《 望东方周刊》记者。
比起几乎每周都要换新股的中国人,美国人对一只股票的钟情可能会维持几十年。“很多人家里都藏有上一代人留下的股票。”花旗银行的一个统计显示,普通美国人平均持有一支股票的时间为两至三年,基金持有时间更长达三至四年。
“这并不是说我们美国人就不喜新厌旧,我们是没有那个条件。” 斯蒂芬的中文水平已经足够用于开玩笑,他解释说,“美国公司劳动纪律很严,我要是像你们那样上班时间看大盘,我就得卷铺盖回国。”
“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都是上班时间才开盘,但是由于劳动纪律不同,美国人大多委托基金公司来炒股,而非自己动手。”斯蒂芬坚持用这个很搞笑的理由来解释中美证券投资者的不同理财方式。
“美国大街上看不到证券交易厅的,而这里,到处都是华尔街。”斯蒂芬说,美国那边多的是行色匆匆的证券经纪人,没有供几十岁的老人家们坐在一起看盘、喝茶、聊天的场所,“总之,在那边炒股是件很无趣的事情,人们不会在饭桌上或者酒吧里眉飞色舞说起股票来,但在中国,人们很爱说这些,现在,我的中文股市词汇量远远大于英文,‘套牢’、‘消息’、‘涨停板’,我都不知道英文该怎么说。”
斯蒂芬所言美国普通投资者对炒股技术的陌生确属实情,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约有48%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达9600万。比起个人的能力和朋友间的消息,美国人更相信基金经理的专业经验。
长期研究美国私人投资理财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戴先驰告诉本刊记者,真正敢于亲自动手炒个股的,是比中产阶级更富裕的家庭,他们除了投资基金,还会根据投资银行的建议,持有个股。
与共同基金不同,投资银行的服务是私人投资顾问一对一进行的,资金门槛从10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
戴先驰说,在美国投资股市,更像一门数学,而在中国,更像一门社会学。美国监管当局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任何内部人员都不得透露信息。
“炒股不靠小道消息,就只能靠计算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制胜,所以专业人士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来中国冒险
斯蒂芬有一句名言“中国比美国更配得上冒险家的乐园这个称号”。得出这个结论,是根据他的亲身体验。
斯蒂芬说,他财产的飞跃式增长是在中国的这3年里实现的,在美国那些年,财产增长“缓慢得像是停滞了”。
3年前他刚到中国时,一家四口租房子住,租金每月1.2万,后来涨到1.5万,第二年他认识到买房子更划算,于是投资130万人民币在北苑一个国际社区买了一套房,第三年房子总价翻了一番,这套房子让他一年之内赚了100多万。
渣打银行中国区主管马克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在美国本土的房子次贷危机后大幅贬值,个人资产变成负值。马克向本刊介绍说,美国中产要想炒房可没那么容易。如果不是自住房,你30万美元买来的房子,40万美元卖掉,挣到的那10万美元除了要交交易税,还要再算进个人所得税里扣一遍。
“你要想像在北京那样自己出个首付,让租房客替你交月供,更不可能。”美国房产每年还要征收相当于当年房子市值2%的房产税,这个税必须按月付。每个月收1000美元的租金,可能房产税就要交900美元。
“总之,贷款利息加所得税,加上乱七八糟的税收、维护费用等,投资一套住房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出售后所获得的利润。而且卖得价钱越高,所得税率也高。除非房子升值非常快,否则投资房产没什么油水。”
“所以呢,我们也就安安心心投点基金,每年有个5%的收益,就感谢上帝了。”马克说。-
(本刊记者王雅文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