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劲松 |
身负重望 要通过建筑表现当代中国状态
主持人:您在滨海新区,在上海在三亚都有很多成功的建筑设计,在北京的话您刚才讲也做了接触,能不能透露一下这方面的信息?
马岩松:这几个项目都是近两年的,我在国外的成功变成了对国内市场的敲门石,我们拿到了加拿大地标建筑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有能力实现梦想、坚持梦想,可以勇于做一些不同的建筑的形象。
奥运会之后建筑不会滑坡
三亚那个也是,昨天火炬到大陆的第一棒就是在凤凰岛上,整个岛是由我们设计的。那个也是中国四个开发商联合起来开发的,因为那个岛很大嘛,我觉得这些人也都是很有梦想的那种人。他们最早说像东方迪拜,但迪拜是完全拿钱堆出来的旅游目标城市,我们想用巧妙的办法表现出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迪拜,我们想设计一个新的三亚形象。
还有其它的几个项目,几乎到每个城市不管是一个地产、办公还是政府,书记市长都会出面,我感受到一个很大的力量。我前两天还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很多外国媒体现在都很担心,帮中国担心,奥运会之后是不是会没事干了,突然进入一个低谷,建筑滑坡什么的。我跟他们讲,至少还有20年,因为现在看到的只是北京的几个建筑,实际上中国还有很多地方,他们的梦想加上经济实力的力量是很大的,我觉得在中国建筑业其实是刚刚开始。
主持人: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北京鸟巢、水立方这些具有跟传统观念不太一致的建筑刺激了其它地方的一些梦想?
马岩松:我觉得有这个作用,这个应该是一个好的作用。
建筑未来的走向和人本身紧密相关
主持人:现在好像感觉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比较有创新比较有突破的建筑更容易接受,比如合过去一般性的建筑风格不太一致的。另外我想问一下,因为我自己原来是做汽车的,我感觉汽车整个风潮来说原来的线条是比较明快或者是直线的,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包容,弧线感比较强,比较混沌。建筑未来的走向是什么样的?
马岩松:我觉得理念应该是一致的,汽车表现出来的是跟环境、跟空气动力、跟生物有关系,其实建筑也是。因为你最终打交道的是人,人有生物特性,怎么用这个东西,也有生理特性。如果未来的建筑跟人体有关系,那直线直角都不曾出现在人体和自然里面,它完全是一个现代技术产物,直角好做、便宜,可以大批量生产,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在未来不应该是这样。
中国应该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
主持人:您能说说正在做的那本书吗?
马岩松:去年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之前也想了两年做这本书,这本书叫《疯狂晚餐》。它是一个虚拟的晚餐,就像中国大家吃饭是一个大圆桌,所有人坐在圆桌上,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本书里面实际是采访了很多很多人,这些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见面的,这些人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名人,有著名艺术家,有像贾樟柯、张艺谋这种导演,有政府领导,也有评论家批评家,还有一些不同的市民。比如开出租车一个师傅,我们跟他转北京跑车,他所有的都是抱怨,城市这儿不好那儿不好。隔一天采访一个发型师,他说城市是他搞的很漂亮,因为他把每个人打扮得很漂亮,这些建筑不怎么样。很有意思,把这些人放在一起,勾画出来很全面的有血有肉完整的社会,而不是只有某一种声音很强烈。我们会把一个政府领导跟一个西方反华言论的批评的东西放在一起,其实两个人的话都不是很客观,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到底是什么状态。这是整个这本书的想法,建筑师不是画图的,而是参与城市讨论,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然后表达出观念,我表达出观念可以是用建筑语言,也可以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安门广场应该变成森林公园怎么怎么样,这个观念用作品或者用言论传达给更多的人。通过这些讨论这些对话,我们又回到办公室画这些建筑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方向应该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想设计一个开放的、人文的政府大楼,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这种东西,我们为什么想设计一个又想超高层还想节能,而不是想要一个炫耀我们造型水平的花费很高的建筑。现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中英文全球发行。我现在还有一个计划,今年去世界十个城市,带着这本书去这十个城市吃十顿饭,像圆桌讨论似的,比如去纽约会请当地的评论家、建筑师,或者政府的人在一起继续讨论,我们书里面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对中国特别的挺新的问题。也许这一圈下来能有一些有意义的挺好的想法带回来,我觉得现在应该是中国自己提出话题,自己关心话题的时候,而不是像以前老是被人指责,说你怎么不看看历史,你怎么不看看未来,我觉得应该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让更多的人来贡献他们的想法。
主持人:谢谢马老师,希望将来有机会跟您再做进一步的深度采访。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