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4月15日,朝鲜血海歌舞团歌剧《卖花姑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公演,该演出将持续到19日。据悉《卖花姑娘》自1930年推出以来,历经数次加工完善,如今已成为一部朝鲜艺术里程碑似的经典作品,此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卖花姑娘》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汁原味的版本,除了演员有所变动,在结构和音乐上没有任何变化。中新社发廖攀 摄
中新社上海五月五日电 题:《卖花姑娘》唱响申城 观众掀起怀旧风
作者 朱莹
“春风年年吹绿平原,鲜花岁岁开满群山,失去祖国的人们啊,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昨晚,当《春天年年到人间》和《卖花歌》的优美旋律在上海大剧院响起时,现场掌声雷动,令观众们再次沉浸于“花妮”一家悲惨曲折的命运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流行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曾牵动无数中国观众的心,如今这部影片的歌剧版本由朝鲜享有盛名的血海歌剧团带到申城。
演出现场 美轮美奂 歌剧《卖花姑娘》曾于一九七三年、一九九八年、二○○二年三度来沪,一票难求的场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上海观众先后欣赏了朝鲜两家国宝级剧团——血海歌剧团和万寿台歌舞团的表演,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我记得我和我身边的人都哭湿了手帕。演出结束后,我们还一起喊了口号,场面十分壮观。”林阿姨至今难忘当年在上海文化广场有幸看到演出的情景。
阔别三十五年后,血海歌剧团再次访沪,带来的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版原汁原味的版本。为了艺术上更臻于完美,剧团制作了重达数十吨的道具和布景,并在表演中安排了部分电影片段和视频画面的再现,使演出更具感染力。演出现场,舞台背景美轮美奂,灯光柔和自然,歌曲旋律清新、流畅,服饰的民族色彩浓郁。
中国巡演 未演先热
昨晚大剧院的上座率逾九成,以中老年观众为主,这部歌剧对他们而言,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上世纪七十年代,同名电影《卖花姑娘》家喻户晓,“花了两角五,哭了一下午,晚上没吃饭,还看下一场”是观影者的真实写照。
《卖花姑娘》中国巡演的消息一经发布,申城就掀起了一股怀旧风。售票热线成了“情感倾诉热线”,一时间,人人都有一段“我和《卖花姑娘》的故事”要诉说。上海主办方在宣传期间开展了《卖花姑娘》申城“寻亲”活动,观众可凭借当年观演的票根享受购票优惠。消息发布后,引来了众多热情观众的参与,接待室成了“粉丝”聚会所。
一位从事财务工作的杨女士堪称当年的“哈韩族”,她至今留着当年用朝鲜语手抄的《卖花姑娘》剧本,还曾置办剧中人物的服装业余登台演出。去朝鲜旅游时,她还到拍摄《卖花姑娘》的朝鲜二八电影制片厂寻根。
“韩流鼻祖” 带来回忆 尽管几度来华,《卖花姑娘》的票房号召力却不让当年。在上海,普通价位的票子早在四月初就售罄。事实上,这部被一些媒体称为“韩流鼻祖”的传统歌剧舞美简单,情节质朴,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并不能引起这一代青年人的共鸣,这部歌剧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回忆。
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看《卖花姑娘》是一种回味,也让他们有了再一次宣泄情感的机会。今天,“卖花来哟,卖花来哟,朵朵红花多鲜艳……”再次唱响申城,在这首曾经风靡华夏的《卖花歌》中,不少观众再度潸然下。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