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警惕结构性上涨变身全面物价上涨 应把握好要素价格改革时机
特约专家 中国农业银行研究室副主任 董玉华 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
面对高企的CPI与PPI数据,“恩必特经济沙龙”的与会专家认为,短期内物价上涨压力仍比较大,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应警惕结构性上涨变身全面物价上涨。此时,可进一步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把握好要素价格的改革时机。
与会专家分析,引起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国内外油价和粮价的上涨及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是受到当前我国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外贸政策转变、换届效应等影响,有成本驱动的因素。
今年年初的雪灾,在短期内造成了春季蔬菜价格可能不会像往年那样有明显的回落。油菜籽受灾比较严重,对植物油的价格有一定影响。南方规模养殖的肉鸡也有一定损失,这对全年肉禽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很大。
上述诸多因素,再加上预期因素、住房价格上涨因素以及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因素等,专家预计,在短期内,今年全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
其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最近几个月内有所上涨,前三月份环比都超过2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环比也超过20%。三月份CPI环比下降了,但工业品的能源、原料的购进价格,三月份环比还在继续提高。由于工业品出厂价的上涨幅度和CPI的上涨幅度之间有一个传导过程,尽管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不一定会完全传导到出厂价上,但企业消化上游成本提高的能力,经过前几年的消化,现在已变得越来越弱。另外,还有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因素。
专家强调,如果我国当前货币等政策上有丝毫放松,有可能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针对当前局面,专家认为,应该多管齐下,打组合拳来进行治理。
在加息问题上,去年以来,我国已加息六次,继续加息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可能导致更多热钱进入,必然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这会造成一些新风险;二是可能对国内需求产生遏制作用,所以加息应该慎重。
从人民币汇率来讲,升值并不是解决通货膨胀的唯一手段。专家建议,特别片面地调整汇率政策不可取。汇率政策调整包括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之分。名义汇率调整并不一定要升值,也可以通过扩大人民币和美元波动的区间来实现,也就是从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甚至扩大到千分之十。而更重要的汇率调整还是通过调整实际汇率来进行。调整实际汇率就是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的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调整,引起实际汇率变动。
有专家认为,也可以给人民币汇率调整一个目标值,比如对1美元兑6.5元人民币盯住不动,在这种情况下,再考虑一系列其他急需改革的方面,包括:第一,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其中,适时适度提高工资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使企业从低价竞争策略转向专利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差异化竞争的战略;第二,除采取从紧货币政策以外,还要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
专家还认为,我国还应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这是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因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首先牵扯到商业金融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现代的金融体系,就不可能使我国有一个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记者王婷)
编者按
日前,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国资委、建设部、国家环保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及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张燕生、贾康、黄方毅、陆德、魏加宁、贾小梁、范剑平、张汉亚、王元龙、赵锡军、牛凤瑞、路斌、吴瞬泽、刘慧勇、周律、卢进勇、董玉华、姚晓坚等,在由北京恩必特(NewBrainTrust新智库)经济咨询中心举办的经济沙龙上,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分别就通货膨胀、流动性、投资、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并提出建议。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