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校园公共卫生要靠监督体制改革
本报记者 田文生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位学者认为,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比收入和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因为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发展的潜能。
在他看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系统就如同网络杀毒,杀毒固然重要,安装一个防火墙也是必须的。
“非典”暴发前,我国卫生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医疗体制改革、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等领域,对公共卫生的改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非典”过后,人们对如何在常态下保持有序管理、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如何从容应对、公共卫生系统如何高效地保障人民的健康等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国家开始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长期以来,卫生防疫站负责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因卫生监督与有偿技术服务行为不分而备受诟病。2002年启动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了一次结构性手术,核心是使行政执法与有偿服务分离:卫生监督机构承担卫生执法任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和提供卫生技术服务。
今年3月,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是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研究医改方案及配套文件时,应将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总体框架,整体部署。
陈竺指出,从全国情况看,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政策不完善,保障措施不落实,卫生监督机构的发展建设明显滞后;二是各地改革进展很不平衡,尤其是执法一线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改革阻力大,机构建设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基层人员紧缺,执法条件差,难以保证执法重心下移;三是卫生综合执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与监督还未完全形成合力;四是各级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急需加强,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他指出,按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卫生部要承担起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重大案件查处的组织责任。当前,各地要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短缺、执法装备落后、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经费不能保证等遗留问题,并重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投诉举报,加大监督力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离不开体制改革。”学者们认为,官员的论述为公共卫生建设提供了框架。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必须在制度上建立一个总体框架,明确政府的定位,切实做到“预防为主”,改变公共卫生机构以营利为导向的做法。
“这次‘甲肝事件’再次显示,高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引起更大的重视。”他们认为,公共卫生体系应向高校等人群高度集中的区域倾斜,尤其要整合教育、卫生系统的力量,实行综合、全面的监督管理。
他们强调,高校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应侧重于预防,每所高校应配备训练有素的公共卫生人员,并培训提高教师、辅导员和保健医生从事卫生工作的能力,“与发生重大疫情的后果相比,相应的投入是一本万利的。”
同时,对校园周边的无证餐馆和路边摊的治理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为此,需要跨部门综合执法。
应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加强师生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健身意识的教育。“要切实改变学校公共卫生安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窘境!”
“一个人患病,病人的康复机会主要取决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但当疾病演化为大规模的传染病和瘟疫时,对它的控制就不仅仅取决于医学的进步程度,更取决于社会和政府的应对策略是否有效,具体地说,取决于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运作是否有效。”一位学者大声疾呼,“如果不能从一次次类似公共卫生事故中吸取教训,我们将受到更大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