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小村祠堂里,祖先留下的“伴朝銮驾”世代保存,却于1958年时被收走,直到去年续家谱时,老人才再次勾起尘封已久的心事:不知銮驾保存到哪里了?5月5日,东光县于桥乡郭家桥村,众多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关于銮驾的故事。
55岁的郭春勇告诉记者,郭氏家族的八世祖郭兴治曾在明朝时为官,所娶妻子为当时皇太后的义女,所以才有了一副完整的銮驾。后郭兴治回家奔丧,京城正遭战乱,这副銮驾便保存到了郭氏祠堂。此后世代相传,足足保存了300余年。《东光县志》记载,郭兴治于明万历年间中进士,曾任工科给事中、太仆寺正卿等职。
66岁的郭文祥、71岁的郭金锋、80岁的郭宗峰等告诉记者,他们都见过銮驾。这副銮驾气势恢弘,多为木制,包括近一间屋大的大伞、多把旗(有“清道旗”等)、黑色长把大扇、龙头一对、牌(如“回避”、“肃静”等)若干、金瓜一对、盘龙棍一对、朝天凳一对、宫灯一对、节节草一对、“大笔”(一只手抓着一只大毛笔,村上人称之为“大笔”)一对,此外还有木制的刀枪剑戟等众多“兵器”,老人们说,这些东西足有100多件,一间屋子根本放不下。
还有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年轻的时候不光看见过这些东西,而且有的还打过。比如求雨或“出大殡”时就会出动这些“宝贝”,老人们记忆里那对龙头最沉了。
据老人们介绍,1958年时,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他们村归天津市南郊区交河大县管辖。就在这一年“上面”来人将銮驾拉走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副銮驾流失了很多东西,比如“牌”就被垫了船底儿。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最后拿走时这副銮驾还剩下28件。老人们说,为保护这副銮驾,日军侵华时他们家族的人挨过打、灌过辣椒水,但没有一个人透露銮驾的藏匿地点,将祖先留下的东西到底是保护住了。
有老人告诉记者,去年续家谱时,这副銮驾再次引起了家族人们的关注,老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也打开了,很是惦记这副銮驾的下落。为此,他们去过沧州,去过天津,但未能找到这副銮驾。
东光县文保所有关负责人针对此事表示,因为事情发生在多年前,中间又经历了“文革”,所以很多资料已经很难核对。如果老人们特别想寻找一下銮驾的下落,再看一看,重温一下回忆,或者给家族留下些有关资料的话,文保部门可以对此事进行一下初步调查了解,如果老人们所说属实的话,那文保所可以按照程序向上级反映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