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根据我们调查,只有5%的台商表示准备撤离。”前日,东莞市台商协会前会长叶宏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珠三角有20%的台商表示不会受到影响;剩下75%的台商表示受到影响,但不会轻易离开。
但叶宏灯也同时肯定,企业外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叶宏灯表示,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型,还缺乏足够的基础,如何在各种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是东莞政府为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去做的事情。
文/记者潘勤毅
探因
全球需求量降低对台商影响最大 叶宏灯是首批入莞投资的台商之一,更连任东莞台协第二、三届会长。前日,叶宏灯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期,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就是否扩建在珠三角的台商中做了抽样调查。共回收了1365份有效问卷。
虽然不能精确,但有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台商表示准备撤离;20%的台商表示不会受到影响;剩下75%的台商表示受到影响,但正努力克服,不会轻易离开。
但叶宏灯也同时肯定,台资企业倒闭、搬迁并非现在才有,早在10年前就有部分台资企业走出东莞,企业外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叶宏灯看来,导致最近珠三角企业动荡的局面,最核心问题是全球需求下降与竞争加剧的矛盾。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通货膨胀,欧美等主要消费市场购买力下降,现在是全球需求量减少的时刻,但是竞争者却不断增加,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兴起,“东莞制造”的竞争优势削弱。至于加工贸易政策的改变、新《劳动合同法》也会有影响,但这不是重点。
“三来一补”不等于简单加工制造 叶宏灯认为,本地企业没有承接台湾技术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对“三来一补”企业的误解。人们往往以为“三来一补”就是简单的加工制造,属于低端的、低层次、低档的生产。其实,“三来一补”的台商专精的是OEM、ODM,这是全球供应系统中最重要的制造环节。这个环节包括市场、研发、制造、物流和资金流通。
“如果你的产品要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同,你的质量、交货期速度、如何把产品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全球消费者手中,这才是一整套加工制造系统。”叶宏灯在石碣镇的一家工厂是全球第三大帽子生产厂。他会与进口商进行实时电脑连线,可以看到对方仓库每一时刻的库存变化,用最短时间将货物补给进口商的几千个营销点,不止要把产品送往美国,还要送到美国进口商的内陆配销系统。
“如果不这样签约,就根本拿不到订单。我的产品必须最及时送往全美的零售店,如果有一次没有按时送货,订单就会全部取消。台商花了整整20年时间才挤进全球供应链系统搭建起这样的平台,这也是台商最可贵的地方。但是在珠三角,没有人想到这些,也没有学到其中的窍门。”
出路一:建金融市场为企业“输血” “资金问题是台商升级转型面临的最大问题。”叶宏灯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每年10亿元的“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将首次对台商开放,以推动这些企业的升级转型。但高科技本身就是高投资,需要完整的资本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根本不要去碰高科技。”
叶宏灯认为,高科技需要创投(风险投资)、良好的证券市场、良好的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但是东莞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根本没有建立。政府如何在各种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集风投、创投、融资租赁、信托、债券、银行等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为企业转型升级“输血”,是东莞政府必须去做的事情。
出路二:台商企业应是本土企业 由于台商群体在东莞主要以“两头在外”的浅盘式经济形态存在,很多人认为台商在东莞根基不稳,叶宏灯表示,其实台商并不愿搬离东莞。首先是经济的因素,东莞的产业链非常完善;其次是情感因素,很多台商在东莞居住了很多年,对东莞很有感情。
叶宏灯说,其实大部分台商已把全部身家都搬到东莞了,只要搬来东莞,他已经把他的资金、技术带来东莞,这就是东莞企业的一部分。东莞政府现在应该考虑如何把各种属性的经济群体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