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播与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EV71最常见。
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传播。门诊交叉感染亦是造成传播原因之一。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传染性高,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以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做好个人预防措施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做好个人卫生,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要做好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家长如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正确洗手很关键
预防手足口病正确洗手很关键,卫生部推荐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三、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五、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余海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