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圣火今天在珠峰燃烧 图/新华社 |
奥运火炬珠峰燃烧技术 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发 其间曾经发生意外燃料喷出 但最终经受住考验
今天上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克服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等极端不利条件,在珠峰之巅漂亮地燃烧。成功背后,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奉献。
2006年1月17日,北京奥组委正式致函航天科工集团,委托其就奥运火炬珠峰燃烧技术进行科研攻关。
2007年1月,试验队奔赴黑龙江漠河,对火炬性能进行实地测试。
研发大本营在丰台模拟环境非常真实
位于北京西南郊丰台区的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是火炬研发团队的“大本营”,这里有一个可以模拟大风、暴雨、低温、低压等各种真实自然环境的试验舱。最初选定的试用液态丙烷燃料火炬经受住了多次模拟测试。
2006年9月,科工集团火炬研发部奔赴西藏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试验。结果发现——液态丙烷火炬在实际低压环境下燃烧时间太短,达不到要求。
队员们随后尝试着将固体预热剂与液化丙烷结合,进行了固液组合火炬的首次试验,结果发现抗低压性能和可视性均比液态燃料火炬有了明显改善。返回北京后,研制团队将研制重点转向固液组合火炬和固态燃料火炬。
奔赴漠河做试验意外遭遇“爆燃”
2007年1月,一支由10多名研制人员组成的试验队奔赴黑龙江漠河,对火炬在低温、大风条件下的性能进行实地测试。在那里,研制团队再次遭遇了意外——“爆燃”。
一天夜晚,固体燃料火炬点燃后,燃料猛地一下喷了出来,幸好当时没有试验队员正对着火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这次事故的原因,研制团队深入研究后发现,问题并非出在固态燃料火炬本身,主要是装药(固态燃料)的工艺有问题,药柱没有压实。
他们随后将人工装药改为机械控制,工艺改良后,“爆燃”现象再未发生过。
二赴西藏登顶测试固体燃料成为方案
2007年4月下旬,航天科工集团珠峰火炬试验队二赴西藏。2007年5月7日,登山队员带着固体燃料火炬和固液结合火炬开始登顶测试。
5月9日,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并顺利点燃了携带的3支固体火炬。然而,由于操作失误,他们未能点燃固液结合火炬。航天科工集团研制团队将固体燃料火炬确定为珠峰火炬燃烧系统最终设计方案。
蜂窝煤炉带来灵感特殊碳柱经住考验
为了寻找珠峰火种灯可靠的燃料源,研发人员可谓费尽心思。有一次,退休研究员任国周看到一个蜂窝煤炉,顿生联想:将碳柱像蜂窝煤一样上下摞放在火种灯内,下面的碳柱燃尽化成灰,上面的碳柱自动落下来;这样通过不断添加碳柱就可保持火种灯不灭。
珠峰火种灯应至少能保持稳定燃烧14个小时。对碳柱的配方进行试验,最终,珠峰火种灯装上特殊碳柱,实现连续工作20个小时。
对配方进行试验火炬燃烧时间增加
2007年5月,火炬登顶珠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薛利发现:电视画面上火炬燃烧时火焰不那么漂亮,于是她对研制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制人员在对固体燃料的配方进行了100多次试验后,终于找到了一种解决途径,成功地将珠峰火炬的燃烧时间由6分钟延长至7分半到8分钟,同时火焰的颜色也比以前更加明亮、饱满和飘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洲说:“就算珠峰再长高几百米,我们的火炬一样能够点燃!”文/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