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走进船模发烧友唐文彪家里,就像走进一段与海洋有关历史的一幕幕英雄的史诗中。唐文彪说,希望用自己制作并收藏的船模,为珠海海洋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计划买一套大房子,建成私人海事博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
唐文彪的想法如果得到了落实,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海洋文化私人博物馆在传播海洋文化,提升都市文化多样化和民众的文化修养、文化内涵方面,将发挥积极的载体功能,为城市文化发展和市民文化饥渴带来“精神文化福音”。“没有博物馆,城市将变得贫穷”,私人博物馆对于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力,同样应得到重视和鼓舞。
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说:“以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地域代表性文化的汇聚,在传承文明、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数量、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文化气度、民众教养的重要标杆,西方发达国家平均5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我们“60万人才可共享一个博物馆”的现状告诉人们,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意识与他们相比,仍有距离。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博物馆,因为收藏、保存文物、陈列摆放,需要支付大笔资金,不少博物馆票价非常高。前段时间,国家大力倡导博物馆免费开放,让政府买单就源于这种“人民文化为人民”的文化反哺。所以,在这种“博物馆文化氛围”还不够浓郁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能有私人博物馆不断涌现,呐喊助威,对社会的文化复兴是一个积极的推波助澜。
如果留心的话,目前群众的收藏文化,不少已经达到非常专业和非常雄厚的程度,比如全国有名的,符顺涛以收藏铜器瓷器玉器为主的顺达博物馆、赵洪的皮影博物馆、王泽润的钟表陈列馆等。与其让这些文化成为个别人的“文化后花园”,不如政府进行善意引导、合理规划,让他们也能成为“社会公众的文化花园”,将更多闲散的文化资源集中起来,发挥更积极的文化建设功能。广东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苏桂芬说:“目前行业及私人兴建博物馆、收藏馆或展览馆,对文物保护及文化建设都能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国家及我省文物主管部门都鼓励和支持企业或个人兴建各种博物馆,并愿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和支持”。“政府积极搭台,群众文化唱戏”,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发展方向。
《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为私人博物馆的悄然崛起提供了法律保障。2002年以前的法律规定,任何文物都属于“国有”。如果说私人博物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属于“法律排斥物”的话,随着2002年的《文物保护法》的修改,私人博物馆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法律认同,在各地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专家认为:“私人博物馆的出现将水到渠成,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改革发展前沿的珠海,不应落在其他地方后面,而应该为私人博物馆的开设“大开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