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侨乡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在上课。
张 勤摄
浙江省侨乡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幼儿园教室的墙壁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国旗,这代表当地留守儿童的父母如今所在的国家。
方 乔摄
福建侨乡泉州的留守儿童们欢聚一堂,庆祝2007年“六一”儿童节。
傅丹丹摄(资料照片)
4月26日,浙江省温州鹿城区七都镇“侨乡留守儿童快乐之家”,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断。这天,70多个孩子在他们特定的教室里,读书、做手工(上图)、唱歌(下图)、跳舞,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崔银娜摄
4月的阳光明媚耀眼。在浙江侨乡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幼儿园里,42个孩子跟随老师唱着童谣,稚嫩的歌声中充满甜美。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花花绿绿的几十面国旗,代表着几十个国家,那是他们父母现在所在的地方。单纯的快乐使孩子们暂时忘却了对远方父母的想念。
在侨乡,有一部分孩子,他们不是孤儿,却又不能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感受父母的爱抚。他们就是侨乡的“留守儿童”。
他们想念远在海外的爸妈……
小丽:电话里,妈妈总是那几句话
“我很少想爸爸和妈妈,从小到大习惯了。”
“每年春节能和他们见上一次面,他们会给我带来几件新衣服,不过还没开学,他们又匆匆走了”。
“我很少与他们通电话,学校给我们开设了亲情热线电话,我也很少打。因为打给妈妈,妈妈总是那么几句话:"听话、乖、好好读书、等爸妈攒到钱把你接出来读书。好了,别浪费话费了"。”
在浙江丽水市遂昌县新路湾镇小马埠村,11岁的小女孩小丽这样说。
小丽的父母长年在国外,从小寄居在爷爷奶奶家。当笔者要离开时,发现她蹲在客堂边的灶间里剥着玉米,眼眶有点红润,就悄悄地给她拍了张照片,轻轻问她:“想爸爸、妈妈了吗?”她没吭声,只点了点头。
小悦:爸爸,您在他乡还好吗?
“好长时间没见面了!女儿十分想你,总是想起您对我的百般宠爱,而这些幸福的回忆,总是让我在黑暗中默默流泪。
爸爸,我的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是外语。我多想学好了,以后去找你们呀!可是上课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想着别人一家幸福的样子,而我们家却是十分冷清。”
这是留守儿童小悦写给爸爸的信。小悦的爸爸现在在西班牙,5岁时小悦被送回了老家,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小悦的父母很少回来,她常常一个人到村口凝望……
范叶妹:脑海中,总也搜索不到“爸爸妈妈”的样子
在浙江省松阳县竹源乡小竹源村,9岁的小女孩范叶妹上小学二年级,他的父亲在国外打工多年。幼小的她被送回家乡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然而两位老人常年有病,对小叶妹的照顾常常是力不从心。
小叶妹从小性格内向、孤僻。虽然侨联帮小叶妹介绍了一位“代理妈妈”,对她也挺好,常送些吃的穿的到山里来看她,也接她去“代理的家”中住过几次,但这些都无法让小叶妹的脑海中搜索到爸爸妈妈的样子。
为侨乡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我们就像一只失去了翅膀的小鸟,显得十分无助。”孩子们的心声让每一个人都心酸不已。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侨乡留守儿童给予关注,各地政府、侨联和许多爱心人士也为他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福建省明溪县沙溪乡,明溪县公安局沙溪派出所和当地乡政府干部与15对双亲都出国的孩子结成关爱帮扶对子。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七都镇侨联则联合有关单位,建起了“侨乡留守儿童快乐之家”。笑脸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侨乡“留守儿童”的脸上。
4月26日,当我们走进“侨乡留守儿童快乐之家”,听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断传来。原来,每周六下午都有70多个孩子在他们特定的教室里,读书、做手工、唱歌、跳舞,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温州鹿城区侨联副主席蔡喜莲介绍说,他们在调研时发现,海外侨胞子女在家乡寄养的人数很多,他们的教育、成长问题日益凸显。2007年4月15日,鹿城区侨联、七都镇镇政府、侨联一道,联合温州大学法政学院筹建了这家“侨乡留守儿童快乐之家”,旨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种种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也为在海外打拼的华侨们解决后顾之忧。
笔者看到,在“快乐之家”的手工组,十多名三到六年级的女生正在制作纸花。她们两个一组、三个一群地凑在一起,分工合作。大学生志愿者陈斯说:“别看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活动,但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互助、分享、集体意识等健康心理,而这些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需要建立的性格因子。”在谈心室,三四名女生正围着“老师”轻声讨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几个人一组交谈或以写信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心事,锻炼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同时,打开封闭的心灵,使孤僻的孩子能重现活泼。
六年级女生李仙对笔者说:“以前一到周末,只能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也没人陪我说话,有问题也不知道去哪里问。到这里后发现很有意思,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很多漂亮的手工制作,每次活动我都会准时来。”据负责老师陈怡介绍,李仙刚来的时候有些孤僻,不愿意和大家一起活动,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玩。“这跟她妈妈在国外,孩子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有关,缺乏必要的沟通。”志愿者们看到这些问题后,除了谈心外,运用一些心理小游戏,慢慢地帮助她,一年来李仙变化很大。
而这样的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一两个孩子身上。七都镇侨联主席瞿绍璋高兴地说:“过年后,有不少华侨打电话来表示感谢,说他们的孩子以前从来不会主动给他们打越洋电话,但是现在经常会主动打,话也多了,亲热了不少。原来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产生隔阂。
海内外长期分离的忧虑
可以说有“侨”的地方就有留守儿童。青田县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全县共有22.5万华侨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以每年出国近1万人的数字不断增加。随着华侨日趋增多,因父母出国留在家乡或是出生之后父母出国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日益凸显。
青田县妇联主席吴飞飞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她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青田县在校中小学生58647人,其中父母双亲或单亲在国外的学生18767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32.8%;幼儿园在园学生11608人,父母双亲或单亲在国外的4000多人,共计有留守儿童约2.3万人。浙江省留守儿童约有25万。
她认为,留守儿童愈来愈成为一个亟须关注的群体。在浙江省文成县玉壶镇现有3万多人,其中有2万在国外。玉壶镇小学有学生730多人,学前儿童29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461人,占总人数的65%;学前“留守儿童”245人,占总人数的85%,是属于比较特殊的“留守儿童”乡镇。在青田方山乡龙现村的幼儿园里有42个孩子,就有23个不同的国籍,是名副其实的“联合国幼儿园”。
侨乡留守儿童的出现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部分是因为在海外打拼多年的父母,为了更好地让出生在国外的子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毅然把孩子送回中国接受教育,把子女寄养在自己的父母或亲戚家中,让他们在国内接受教育。一部分是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才赴海外经商谋生的,由于一直无暇抚养而选择将孩子留在国内。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移民法等原因,父母不能将孩子带出国。
留守儿童由于长久与父母分离,很多被寄养在祖辈等亲戚家里,产生了很多问题。
蔡喜莲说:“祖辈们教育孩子充满爱心,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但却存在许多弊端。一是老人学历偏低,重养轻教。二是过分溺爱,管教不严。三是观念落后,方法陈旧,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吴飞飞的调研报告强调说,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缺少亲情的融合容易使孩子的成长过程产生种种思想、行为的偏差,父母不能随时发现、及时引导。
报告还说,据统计,在这些华侨留守儿童家庭中,身居异国的父母在教育方面能经常与学校保持沟通的只有10%,85%的父母是偶尔沟通;父母与孩子分别的时间平均有3年。80%的留守儿童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90%的孩子心里话不会跟远方的父母讲,父母在国外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加强和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在留守儿童教育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日前,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在浙江温州调研时,也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说,每个留守儿童长大后都有可能要跟随父母在海外生活。然而,由于习惯长期的国内生活模式,父母能不能带走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否能在海外健康快乐地生活?那些在海外长大被送回来的孩子是否适应国内的生活,文化冲突的问题怎么解决?除了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和情感,如何使他们更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回首“侨乡留守儿童快乐之家”,孩子们单纯的笑脸和清澈如水的眼神再一次被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如何帮海外侨胞照顾好他们在国内的孩子,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问题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