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之畔奏响生态文明曲
——山东淄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纪实(上)
4月春光中,记者在山东省淄博市猪龙河畔看到,这里垂柳依依,草坪翠绿,河水清澈,如同一幅风景画。
横穿淄博市区的猪龙河,多年来都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浊臭逼人,两岸居民苦不堪言。
为还广大市民一个碧水蓝天,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综合治理,现在已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市民休闲的乐园。这是淄博市3年多来开展“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也是淄博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真实缩影。
地处山东中部的淄博,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的一座老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炭、石化、医药、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污染。
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和谐宜居环境,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强调,一定要下大气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打造出一个熠熠生辉的新淄博。
2003年,淄博市在山东省率先提出了实施“环境立市”战略;2005年,集中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6年又提出建设“生态淄博”的战略目标,要求在确立地区发展战略时,优先考虑生态工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支持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各项具体工作时,优先落实保护生态措施;在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时,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
3年来,该市先后关停搬迁中心城区水泥企业16家、生产线44条,关停搬迁东部化工区污染项目5个,取缔关闭各类违法企业2600余家;投资近20亿元对孝妇河、淄河、沂河等8条主要河流进行点源治理和综合整治;投资5.5亿元对40余家燃煤电厂实施脱硫改造,对500余家建材企业煤气炉进行排尘改造,对2800条炉窑进行治理;关停取缔燃煤工业炉窑780余座,拆除烟囱1600多条;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日处理能力达52.5万吨;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使张店、淄川、周村、桓台等区县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工作力度,多年来困扰淄博的污染企业没了,污染水体基本变清了,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连续4年超过300天。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清利介绍说,通过结构调整,市里把民营经济和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仅此一项,5年来全市新增就业54.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6万人。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薛安胜告诉记者,针对部分特殊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政府自觉承担起“埋单”责任———买断部分公益性岗位,先后开发了215个交通协管员、环保协管员岗位,安置“4050”人员;同时医保基金补贴4.3亿元,解决了3.3万名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