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的“首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论坛围绕“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这一主题,就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新挑战、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与世界的互利互动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交流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刻见解。来自各国的金融界领袖、知名专家学者及特邀嘉宾共约300多人将出席此次盛会。中新社发海牛 摄
中新社上海五月十日电 (记者姜煜)一九九二年,中国政府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家战略予以实施。
今天在此间举行的首届“陆家嘴论坛”上,多位亚洲金融领袖就“上海如何加快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发表了看法。
渣打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冼博德表示,有五个要素决定上海能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包括是不是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有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政府是否支持,以及法律的保障和能否拥有专业的人才。他认为上海在后两项上尚面临挑战。
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同样指出了金融人才的问题。他说,上海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优势,但起步较晚,在区域内还有香港、新加坡、东京、首尔、孟买等竞争对手,挑战和压力不小。而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除了需要有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外,更需要金融人才。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其次是拥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他也特别强调“聚集一流国际金融人才”的重要性。
东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西室泰三则提议,香港、东京、上海、新加坡等亚洲地区重要的金融城市应该发展成战略联盟,并且作为伙伴互惠互利,而不是把彼此看作是竞争对手。他认为,亚洲金融城市的发展合作是有基础的,大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通过信息的交流、官方和非官方的人员交往来分享这些经验。
就中国国内来说,目前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截至二○○七年底,上海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达到八百五十八家,集聚效应明显。而上海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已经达到了两位数以上。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