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伊拉克政府和萨德尔派10日宣布达成停火协议,以结束萨德尔城持续七周的冲突。伊政府与萨德尔派之间的冲突是影响伊安全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此次停火是否能让这个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走向持久和平呢?
压力催生权宜之计? 这一停火协议是双方迫于现实压力的产物。
3月底,萨德尔派领导的“迈赫迪军”与伊安全部队在巴士拉的冲突基本平息。而萨德尔城之所以“烽烟再起”,症结在于美伊联军要消除武装人员利用萨德尔城对“绿区”发动火箭弹攻击的威胁。
伊官员说,伊武装人员3月底以来从萨德尔城向“绿区”发射了数百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作为美英使馆和伊拉克政府机构所在地,“绿区”承受的安全压力可想而知。
萨德尔派方面则面临着来自萨德尔城居民的压力。持续数周的冲突造成数千人伤亡,道路被封,食品和饮水短缺,萨德尔城200万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而“迈赫迪军”面对美伊联军的合击,其长期抵抗的前景不容乐观,从保全自身的角度考虑,暂时停火也属必要。
摈弃武力政治解决? 引发萨德尔城严重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伊政府试图解散“迈赫迪军”等民兵武装。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对此态度坚决,并将解散“迈赫迪军”列为萨德尔派参加10月地方选举的必要条件之一。
停火协议虽未提及解散“迈赫迪军”问题,却得到了马利基总理的批准。分析人士认为,马利基回避“解散”的字眼,意在突出其谋求政治和解的立场。伊政府与萨德尔派放弃武力达成停火,是向政治解决民兵武装问题迈出的务实一步。
萨德尔派方面也表现出寻求政治解决的意愿。回顾3月25日以来双方的冲突,“迈赫迪军”在巴士拉先打后停,在萨德尔城再打再停,通过两次谈判,以放弃巴士拉和萨德尔城控制权的代价,换来了与马利基政府达成的双边停火协议。
能否利用停火的有利时机,将萨德尔派和平纳入政治进程,是对伊政府和驻伊美军的真正考验。
民族和解变数犹存 停火协议的达成,对缓和萨德尔派及“迈赫迪军”与伊政府间的紧张关系、稳定整体安全局势具有积极意义。但鉴于伊动荡局面积重难返,这种安全承诺能否兑现并带来安全局势的根本改善,能否推动伊拉克民族和解,契机和变数仍然并存。
美国方面的认可是变数之一。由于协议没有解决解散“迈赫迪军”等民兵武装的关键问题,而且驻伊美军未包含在内,停火协议能否被驻伊美军接受,能否实际促成停火并得以维持,值得存疑;萨德尔方面基于其一贯鲜明的反美属性,其与伊政府在结束外国军队占领这一核心问题上的立场也很难调和。
此外,马利基与萨德尔的再次“交好”会否引发逊尼派政党、什叶派团结联盟内部的争议,造成因权力分配问题而“波澜再起”,仍留存悬念。
分析人士认为,停火协议为政治解决民兵武装问题留下了一定空间,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推动伊国内政治和解,安全局势出现根本性好转,并带动伊经济重建和民生的改善,那才是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莫大实惠。(据新华社巴格达5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 亢德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