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3日电5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访日行程,美国《侨报》5月12日刊发时事评论文章指出,此次会晤,旨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共同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创造符合21世纪要求的中日关系新局面。但化解中日友好合作阻力,归根结底靠两国民众。
高峰互访、官方外交固然十分重要,但“人民外交”始终是基础和根本。全文摘录如下:
笔者所说的“历史新起点”,首先是指世界格局进一步转向多极化。“一超多极”的格局虽未发生质变,但量变显著。美国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沼”,经济衰退;欧、日经济实力增强;“金砖四国”(中、俄、印度、巴西)和东亚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面对新形势,中日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也应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其次是中日两国互相依存度大为增强。政治上需要互相支持,军事上需要共同维护和平与安全,更突出的是经济上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次峰会的联合声明写道“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这是两国领导人深刻总结历史正反两方经验教训,洞察当前大势得出的深知卓见。
再次,中日结束“经热政冷”不正常状态、步入“政经俱热、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一转折始于2006年安倍晋三首相的访华“破冰之旅”,发展于去年温家宝总理的回访“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的访华“迎春之旅”。此次胡锦涛的访日“暖春之旅”,则是“集其大成”,完成转折,揭开新篇章。
三大特点与丰硕成果
此次峰会的第一大特点是“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不仅扭转“政冷经热”的片面发展,更在2006年始建战略互惠关系及2007年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这种关系。峰会的成果集中于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声明》。
《声明》规定,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目标是“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并规定在“五大领域”进行合作。联合新闻公报对《声明》规定的合作内容和项目加以具体化,列出70条。涵盖政治、经济、人文、军事与安全等各个领域,内容广泛、全面,实属罕见。这不仅表明中日政府作了艰苦的努力,更反映两国的友谊与合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大特点是肩起为亚洲和世界作贡献的重任。《声明》和联合新闻公报的内容,超出中日之间的事务,用很大篇幅指明两国对亚洲乃至世界应做出的努力。例如,中日韩峰会、朝核问题、能源、对非洲政策、对湄公河流域政策、全球气候、大气污染等。
第三大特点是胡锦涛用大量时间进行“人民外交”,包括在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说,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追溯两国友谊;会见对中日友好做出杰出贡献的西园寺公一等先辈的后代、对华友好的前首相、松下芭蕾舞团、“中日青年友好之船”成员;在中日友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松本楼进餐,开展“乒乓外交”,访问法隆寺和唐招提寺等。如此深入民间,具有深刻针对性,将产生深远影响。
大力拓展“人民外交”
笔者认为,对当前的中日关系,仍不能盲目乐观,高兴得太早,因为实际上存在一种不平衡:政治上热下冷,民间落后官方。
不到3年,两国领导人进行了4次互访,带起了“官方热”。两国领导人和有见识的政治家、学者、企业家们,已认识和体验到,“中日两国只能和平友好合作,别无选择”。但两国民月的思想并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历史积怨、民族心理隔阂、对双方现状缺乏了解所产生的误会、猜忌等还很多。
中日间依然面临两类难题:一类是历史遗留、客观存在的,如东海划界、钓鱼岛主权等问题;另一类是现实、人为制造的,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借西藏问题攻击中国等。后一种是日本右翼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制造出来的;前一种也经常被日本右翼势力利用煽风点火。因此,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落实《声明》与联合新闻公报提出的任务和目标,最大阻力来自日本右翼势力。
抑制日本右翼势力,化解中日友好合作阻力,归根结底靠两国民众。高峰互访、官方外交固然十分重要,但“人民外交”始终是基础和根本。中国民众包括海外华侨华人,也要提高对“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唯一选择”的认识,从自身做起,消除对日本的隔阂与误解,为中日友好、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尽力。(作者:方焰旅美华人政论家)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