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法律风险报告
针对“人肉搜索”涉及的种种法律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民法硕士、广东民生康田律师所王智柱律师指出,涉及公众人物的信息披露,一般不构成侵权。但由于“人肉搜索”多数针对普通百姓,很可能构成以下侵权。
名誉权
指责漫骂问题不大杜撰事实要吃官司
王智柱律师表示,侵犯他人名誉权,是越假越构成侵权。
是否侵犯名誉很容易界定。以虐猫事件为例,网友铺天盖地的指责都是基于“主角”的不道德行为,即使语言有些偏激,只要没有捏造事实,一般不构成侵权。但若网友捏造事实,造成当事人伤害的,就可能要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如“谭静案”中,曾有网友以“亲身经历”的形式,“描述”了谭静当晚如何代替她和三个外国人进行性交易的经过,这就涉嫌侵犯名誉权了。
侵犯名誉权的民事责任是要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其刑事责任,则可能因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而被处以最高三年的有期徒刑。
隐私权
个人情况不愿为外界所知就属隐私
与侵犯名誉权相反,侵犯隐私是披露他人信息越真越侵权。
然而在实践中,个人隐私的界定仍有很大争议。王律师指出,隐私权在我国尚未成为一个具体的民事权利。虽然法律规定“披露他人隐私,对他人构成伤害的,要承担责任”,但哪些属于个人隐私,怎样才要承担责任,则无明确界定。
有网友说,对于不道德的人,披露了他的个人信息有错吗?难道他不应该受惩罚吗?
根据民法精神,王律师认为,只要披露了他人不愿外界知道的隐私,如银行存款、地下恋情等,就很可能构成侵犯隐私权。但披露如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和电话号码等,当事人周边朋友也可能知道的信息,就不一定了。
安宁权
在现实中扰乱他人生活可能被治安处罚
对于由“人肉搜索”延伸到现实中的侵扰,扰乱了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将构成侵犯个人生活安宁权。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如很多网络暴力事件中,网友号召或相应号召,跑到当事人及其亲朋处进行滋扰、甚至书写“血债血还”等字眼;或不断以电话骚扰、漫骂等,就涉嫌此类侵权行为。
现场公证保存网页最保险!
遭遇“人肉搜索”的个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该如何取证维权?广东华安联合律师所丁一元律师认为,民事官司讲究的“谁主张,谁举证”。如果你想告别人侵权,就须拿出证据。而由于网上的内容随时可能被删,导致了取证非常困难。
受害人若仅仅打印或者拍摄相关网页,并不足以证明是其网站上曾经发表过的言论。由于自行打印的网页存在编造的可能,其证明力会大大减弱,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因此,丁律师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去做公证。当事人应及时到当地公证处,请公证员对尚未删除的网页进行保存公证。这种证据保存做法,在民事诉讼中非常实用,也得到法院的认可。记者了解到,此前曾在广州刮起网络维权风波的“网络王海”,就是采用这样的证据保全做法,屡屡打赢官司。
评论:愿法治精神指引“人肉搜索”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把“网民”选为当年的风云人物时,在杂志封面上放了一面镜子。这仿佛是个预言:此后,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世界里会被照得一清二楚,细到每个毛孔和它们的来历,都无所遁形。
2007年,一场被称为“人肉搜索”的网络人民战争,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击穿了一直包裹着真实世界的防护罩,随时把任何上网或不上网的人,卷入它的漩涡。
追寻真相与正义,是人肉搜索最原始和强大的动力。
正是这一质朴的诉求,在无数网民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一些公共事件的真象得以迅速而有力地揭示,因此我们见证了“周老虎”的倒下。可惜,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肉搜索”突破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领域,愤怒的群情以道德高地之优势扑向私人空间和现实生活。“贞节牌坊”、“公审游街”、“私刑”等古老而野蛮的道德审判,披上高科技的数字外衣复活且壮大。
“世界会好吗?”,这个梁漱溟终其一生无法释怀的追问,今天同样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由人肉搜索演化而来的网络暴力,已经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再往前一步,任何道德污点就可能带来超越道德范畴的惩罚、甚至是血的代价;随时可能引爆的“公审”和“私刑”也将吞噬我们每个人。类似围殴小偷致死的让人痛心的事件,更甚之或是无辜者的牺牲,很可能会成为下一次人肉搜索的结果。若不幸言中,“人肉搜索”将成为开启一个黑暗时代的历史名词。
作为一个背负原罪生存的人、一个公民和一个有14年网龄的网民,我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临。所以,如果你是性恶论者,请坚持“尊重他人基本人格和权利”的信念,守望道德和法治的边界。如果你是性善论者,请扪心自问人谁无过,以宽容成全“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姜岩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已进入司法程序,答案虽未揭晓,却给了我们在法治框架下审视人肉搜索种种问题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期待,“人肉搜索”可以在法治精神和人性宽容的庇佑下,得以成为公民社会的孵化器,而非丑陋人性施虐的画皮。
陈乘云
网友言论若侵权网站须承担责任
对于发布人肉搜索信息的网站,若网友的言论构成侵权,相关网站作为其媒介,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尤其是,当相关网站接到当事人的投诉后不尽快撤销,是要承担民事责任。
王智柱律师认为,因为人肉搜索侵权的案件属于新型案例,如前所说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和法律规定,姜岩事件引起的官司结果如何,应该会成为相关纠纷的一个典范,对以后类似案件起到一个指引作用。
知多D
何为“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一种搜索方式,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
与google、百度等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的搜索不同,由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人肉搜索有许多种类,但最引争议的是其中对人的搜索。成百上千个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能够获取关于一个人的一切信息。
“人肉搜索”事件簿
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2001年的猫扑论坛,早期被称为“赏金猎人”,网友通过悬赏“社区币”公开求助。
2006年4月,网游魔兽“铜须门偷情事件”,是人肉引擎的第一次发动。猫扑人肉引擎发动后,将这起偷情事件的男女主角的照片、工作单位、学校、姓名等详细资料公布于众。后来由于发帖者不再出现,帖子所写内容又疑点颇多,闹了个不了了之。
2006年4月的“踩猫事件”中,网友通过视频截图中的大桥,辨认其拍摄地点是黑龙江萝北县,并迅速挖出了踩猫者:一位离婚的中年护士。尽管她并没有触犯法律,该护士仍然被单位解职。
“人肉搜索”在广州
1“谭静案”三韩国人被搜
今年4月5日清晨7时,广州市东风广场,一具仅着内衣的女尸被发现悬挂在半空。事发之初,多数媒体仅发表了一则简短的消息。4月13日,ID为“梦龙教授”的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发起人肉搜索,同日,3名涉案韩国人的姓名、职业、联系方式等被网友公示,到天涯论坛迅速关闭该帖时,跟帖数已超过4页。
2 副局长发言论也未免于难
今年2月,广州某局副局长发表“看病最不贵是中国”的言论后,网友又在网上开始了“人肉搜索”,将其工作简历和在国外所拍的照片以及联系电话均公布在了网上。
“网络暴力第一案”
2007年底,姜岩跳楼身亡。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亡博客”中,将原因归咎为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开后,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王菲在网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标语;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王菲辞退。
王菲由于不堪压力,起诉相关的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社区3家网站,要求赔偿7.5万元损失及6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三家被告网站则认为,相关个人信息由网民发布,网站不应担责,拒绝赔偿。庭审持续了一天,只进行到举证质证阶段,尚未审结。
法眼看热点
31岁北京女白领姜岩从24楼纵身一跳,在2008年的人肉搜索大潮中激起的第一个巨浪,如今已经演变成“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此案于4月1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在历时将近7个小时的举证质证后,法官宣布休庭,择日开庭继续审理。
通过2007年“人肉搜索”的几起重大事件,我们得以一窥其典型推进模式:锁定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树为网上的一个靶子。然后发动网友群策群力,曝光一切真假参杂的信息。当高涨的声讨溢出网络,恐吓甚至攻击就可能冲进现实世界,演变成真实的暴力。
在道德批判的旗帜下,隐私常被不留余地的曝光,诽谤和侮辱得以四处流散,骚扰和恐吓没完没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就此被突破。
下一秒钟,你也许会成为“人肉”的一员,也可能被“人肉”。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