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昨移出船坞做好下水准备
本报讯(记者吴昊 实习生吴磊)昨日,修缮完毕的中山舰重现在蓝天下,南华船舶有限公司(原湖北船厂)将中山舰迁出“暂居”11年的船坞,为今日下水迁移做好准备。
昨日早上9时06分,在卷扬机牵引下,600余吨的中山舰缓缓移出船坞,约80米距离走了1个多小时,迁至下水滑道平台上。
中山舰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中山舰是我国陆上可移动的最大文物,按照传统,移动前该馆邀请与中山舰相关历史人物的后裔举行祭祀仪式,包括中山舰首任舰长林霆亮的两个孙女林玳玳和林铮铮、末任舰长萨师俊的堂弟萨本辉和永丰舰监造者李国圻的孙子李国瀛等。
据悉,今日举行中山舰迁移工程下水仪式后,后裔们将乘船赴金口水域凭吊先人,并向中山舰博物馆捐赠关于中山舰的文物和文献资料。
水路21公里 陆地765米 历时约13天
本报讯(记者杨捷 吴昊 实习生吴磊 通讯员陈淳)诞生于1912年的中山舰,今日从南华船厂暂住地启程,前往21公里外的金口中山舰博物馆永久定居。
市中山舰陈列保护领导小组透露:中山舰搬家将“走”长江21公里,上岸后陆地牵引765米,从启程到落位预计约13天。
托运中山舰的1200吨船坞昨日抵达南华船厂,为中山舰“站立”定做的钢板托架和木质胎架安好在船坞上。
装点了万国旗的中山舰,移至江边待命。
史料记载: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2年由日本建造,是清政府1910年向日本定制的两艘军舰之一。1913年,永丰舰交付中国。辛亥革命已推翻清政府,永丰舰编入北京政府海军第一舰队。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舰。
该舰先后经历了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平叛陈炯明、“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会战五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1938年,中山舰与日军飞机交战殉难,沉没长江金口水域。
1997年,湖北省武汉市历时78天将中山舰打捞出水,在南华船厂修复并对外展出。
2005年,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武汉中山舰旅游区规划》。为中山舰选定的“新家”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水汇聚,风景秀丽。距中山舰当年沉没地约1000米。
一个占地3.3平方公里的中山舰旅游区将成为中山舰博物馆的宏大“背景”:景区范围内的唐代银杏树、明代条石驳岸等人文和自然资源将向社会开放,军事野战基地、户外生存等旅游项目将在景区诞生,目标是建成“综合旅游区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投资3.79亿元的中山舰旅游核心区将于年内建成开放,中山舰博物馆完成高水准布展后“打开馆门”。
稿件五:水陆各借“一双脚”中山舰迁移要闯四道关
整个中山舰迁移过程,借助两双“脚”,一种是船坞+拖轮,走水路。一种是气囊,走旱道。迁移过程历时约13天,要闯过四大难关。
“文物舰”下水——
防倾覆
中山舰“搬家”走水路,第一步,是把它放到船坞上。
600多吨的庞然大物,“上”船坞无法用吊车,得靠水的“抬托”完成。因此,修复后的中山舰将面临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下水。
作为文物的中山舰,已经不具备航行能力,下水成了它迁移的第一道难关。
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巡视员、中山舰迁移总指挥李光辉说“中山舰下水的浮态是否正常,关系到它会否前栽、后仰,或者左右倾”。
中山舰修复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留了历史,但丢失了它的船舶功能。
1938年,中山舰与日军交战中弹6处。修复中,保留了两处轰炸弹痕:一处在指挥台右侧,大口凹陷,洞口铁板卷曲呈锯状。一处在中山舰船右侧外壳上,是被炸弹落在江中爆炸的冲击波撕开。
带着“历史痕迹”的中山舰会不会渗水?下水后,洞口处的变形会不会改变舰身的重心……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山舰下水那一刻“失衡”,甚至倾覆。
南华船舶公司副总乐汉明介绍,中山舰船身是靠几万枚铆钉铆起来的,不是焊接。年代久远,很难保证这些铆钉处不会出现间隙。
南华公司对中山舰的一些船舱进行了灌水试验,“基本不漏”。乐汉明说,灌水压力比水中压力要小,下水漏不漏还不能确定。
中山舰的浮态,谁也无法预测。多项预案进行了防备——
船壳右侧的大裂口,背后关联的船舱有43立方米空间。他们采用发泡充填破舱,等于建了一道“隔绝层”
4台每小时抽排40立方米的潜水泵,船上待命。
备了4吨压载块,预防舰体倾斜,哪边翘压哪边。
登陆“主动权”——
在老天爷手中
离中山舰移舰的日子越近,李光辉对长江水位越关注。他说“水位决定着中山舰能不能成功登陆”。
中山舰抵达金口的登陆点,没有码头。靠重建。
水涨水落,码头建多高,成了考题。
李光辉说,最好的状态,是码头的平面与船坞面“持平”。架上定制的钢跳板,中山舰就可以安全登陆了。
码头是按目前水位加上船坞露出水面的高度而建。但“变量”是水,能否对齐控制在它手中。
水位低了,码头会比船坞面高,跳板一头高一头低,舰体可能爬不上去。
水位高了。码头比船坞面低,中山舰上了跳板,重心会“倒”向码头。临时码头全部靠沙包垒起来的,会不会压垮?
登陆控制在“天算”中,李光辉和他的团队还是作了“抗争”——宁低勿高。他说“码头若成了‘台阶’,中山舰不可能如人一样跨越。码头低一点,舰呈下冲态,可以通过控制它脚下气囊的充气高低,尽量‘调’平。”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因为船坞靠岸的水深不够,码头向江中延伸了不少,从武金堤到码头,新填了一条宽24米的道路,泥土打底,面上铺碎石。
中山舰上岸后靠气囊“行走”,这条路面坡度要求控制在3度以下,避免走得慢或拉不动。
码头加高或减低,这条路得跟着“垫”或“削”,不然就会出现坎或坑。
近几天水情的预测是,每天涨6厘米。
迁移团队期待:不要下暴雨。“中山舰登岸如果被拖延,影响太大了。”
800多吨“爬坡”——
防散架
从上岸到进馆,中山舰还有765米“旱”路。
这一段,靠气囊滚动前进。
15个直径1.2米、长15米的气囊成为“轱辘”,安放到托架下面,充气撑起。前面靠卷扬机上的钢绳系住托架上的缆桩,牵引前进。
托架前移,后边“甩下”的轱辘不断被送到前面垫下去,循环更替。
据介绍,气囊推进,最适宜在不大于3度的地面上行走,不然会影响速度。道路平坦是它的前提。
从下船后至武金堤是坡道,约200米。据介绍,这段路的坡度控制在3度,靠码头有一小段“不够了”,是4度。
坡度一大,舰体的重心会改变。接近800吨(加上托架)的庞然大物,会因走得不顺畅而造成舰身颤动,伤及结构。
据悉,中山舰的头、尾和舰身中部两侧,做有与4米高的护栏“扶”着它,运行中还会把舰身与托架捆成一体,减轻颤动。
过了爬坡关,李光辉说“意味着迁移基本成功。它是转折点。”
气囊只会“直着走”——
要转两个弯
“爬”完坡,从武金堤到陈列馆,中山舰走平路。
这一段,气囊需要转两个弯:跨武金堤是小弯,进陈列馆是大弯。
气囊滚动只会“走直线”,叫它转弯,功夫在操作者手上。
“让它向左转,气囊的摆放就要左边角度小右边角度大。控制气量,形成气囊高低有别,也是调向的手段。”
按设计要求,中山舰最后要“走”到陈列馆正中间。舰首预留一些空间,让给悬挑在半空中的观众平台。“它要像停车一样准确进库”。
爬坡和平路,总长765米。这一程预计要花上约7天,平均一天走百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