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避险保安全
大地震过后,许多建筑物结构受到破坏,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很易出现建筑倒塌以及煤、电泄漏等后续“次灾害”。因此,官兵们应该掌握一些地震后的避险知识,确保自身安全。
合理选择宿营地。部队应尽量在户外宿营,并选择远离高层建筑、树木、广告牌等的平坦开阔地。如果须在室内宿营,应该选择结构稳定、外观良好的平房,并在门口开辟通畅的通道。
预防余震。参加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应特别注意余震。在楼内作业时遇到余震,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躲避;在户外遇到余震,应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避开高大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预防作业发生意外。由于震后建筑物比较脆弱,在进入倒塌、损毁建筑时,一定要先判明其稳固性,在悬空的楼层、倾斜的墙壁处作业时,要特别留意,戴好安全帽,防止摔伤、扭伤、压伤。
预防火灾、煤气中毒。官兵们在抢险时应及时切断损毁楼层的电路、煤气管道,消除火灾、煤气中毒等隐患。
地震伤病正确治 地震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人体砸伤、压伤,因“次灾害”造成的烧伤、煤气中毒等也较常见。以下介绍几种常见伤病的应急救治方法:
开放性伤口。救灾过程中手脚极易出现划伤、擦伤,治疗时应先清除伤口周围泥土,用敷料或其他洁净物品包扎、止血。此外,因为地震造成开放性伤口出现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发生率很高,所以还应进行肌注破伤风抗毒素的治疗。
身体淤伤。因压伤和撞伤,身体容易淤肿,此时应分清伤势。如未伤及骨头,可以在撞伤初期,采用冷敷使血管收缩凝血,控制伤势发展。如伤及骨头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骨折。骨折后应先进行固定,后送医院。特别是脊柱骨折者,必须用平板搬运,途中要将伤员与平板之间用宽带妥善固定,尽量减少颠簸对骨髓造成的损伤。
煤气中毒。如战友在抢险过程中闻到有煤气味,并感觉有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应及时离开现场。如果出现昏迷,应迅速进行输氧并送医院抢救。
抗灾不忘防疫情 由于环境特殊,人员密集,灾区的水源、食品很容易被污染,把好饮食卫生关,防止病从口入是确保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环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地震中死亡的猪、牛、鸡、鸭等动物肉;提倡采用煮、炖、烧等长时间加热的烹煮方式,食物要煮熟煮透。
加强餐具消毒。碗筷应煮沸消毒,刀、菜板、抹布及碗柜要严格进行消毒。
加强粪便和生活垃圾的管理。做到粪便、垃圾集中处理,灾后要及时整修饮水设施和修复渗漏厕所、粪坑,保护水源。
另外,抗震救灾中,官兵连续作战,体能消耗大,往往会因体力不支而产生疲劳感,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身体虚脱、休克等症状。因此,要劳逸结合,适时组织部队休整,可采取分批次轮换休息的办法,让官兵得到足够的休息,促进体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