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柳琴剧团为大宗村的村民演出。
树荫下、车厢里、驾驶室便是他们的化装间。
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戏上门。
“大篷车”一进村,从团长到队员一起动手搭好“舞台”。
虽然是露天演出,但队员们表演得相当认真。
农村人喜欢看戏,因此,村里唱大戏,格外热闹。近年来,城区建设不断发展,不少文艺团体的目标已转向城市。不久前,我们在山东采访,发现一支扎根农村、常年活跃在苏、鲁、豫、皖的接壤地区,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的“大篷车”剧团——滕州市柳琴剧团。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最早流行鲁南、苏北一带,民间称之为“拉魂腔”。柳琴戏乡土气息浓郁,很受农民喜爱,是山东省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午饭后,我们随剧团去滕州郊区的大宗村演出。路上,同行的滕州市文化局局长黄敏告诉我,这个剧团常年在基层和农村演出,平均每年要演出200多场,是山东省和枣庄市的先进单位,团里的两台大戏连续两年获省“五个一”精品工程。他们自己创作的小戏《竞选》,在全国地方戏精品会演中曾获得过文化部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一个钟头后,车到了大宗村广场。在团长马士庆的带领下,演员们有条不紊地将大篷车打开,卸车、装台,时间不到30分钟。原计划晚7时30分开演,为了便于我们拍照,剧团临时将演出时间提前到下午5时。装好台后,演员们在车里开始化装。听说来演戏,村民们自带小凳陆续来到村广场。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早早坐到“舞台”旁边,我问一位老者常看戏吗,他点点头,又问好看吗,他又点点头。当天演出了大型新编历史剧《墨子》折子戏、《三进士》和现代戏《走娘家》。戏到高潮时,虽然没有城里观众那样的鼓掌、喝彩和叫好,但从表情神态上还是看得出他们的满足感。
演出结束时,我想起马士庆团长的一句话:我们要保护好乡土文化,让微山湖畔的这一地方戏曲奇葩红遍全省、红遍全国。
本报记者 李石营文并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