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欲再次申报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
■本报记者 王永群
“作为安徽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蜀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探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模式。”合肥市蜀山区区长张健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
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两个区域获批成为“两型社会”试点后,安徽申报成功的几率已相当微小。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元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安徽人心中又鼓起申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勇气。
2004年11月,科技部授予合肥市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全国是惟一的试点城市,但一直以来,合肥人并没有从那块“金字招牌”中得到多少“真金白银”。虽然合肥全市科技资源优势明显,但科技带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强、大量创新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仍然一直困扰着合肥人。
此次再次提出申报以合肥为中心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方面得到了安徽省的支持,另一方面,合肥更有立足自身的考虑。
无论何种招牌,硬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为此,合肥市的规划是先积极打造具有原创能力的成果转化基地,到2010年,将科技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态优美、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基地。即使申报不成功,合肥也可以真正促进科技资源就地转化,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一系列平台的搭建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由合肥市科技局牵头,着手建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共分7大平台,分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公共服务、投融资公共服务、科技创业服务、专利技术服务,从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各个层面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从而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目前部分中心已经交付使用。此外,与安徽省科技厅联手打造的安徽合肥创新咨询服务中心也将于今年年底前交付使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市乃至整个安徽省科教资源密度最大的区域,蜀山区先行建立了试验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了使区、市、省三级服务中心形成阶梯级状覆盖模式,蜀山区将为具有一定规模、进入高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平台,以此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区内推行的“院企互动工程”已见成效,该工程从2007年到2009年计划用3年时间,选择100家驻区重点企业,与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联手开展科技攻关,并推动成果在基地内就地转化。
但蜀山区作为区县一级主体,财力有限,所以目标也更为明确。张健表示,基地争取每年培育和转化高成长性、高附加值自主创新的科技型企业30户。随着基地软、硬件服务逐渐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每年将会以70%的比例递增,到2011年末,将会培育和转化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50户以上。
“我们的任务是服务于应用,探索区域创新的模式,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已有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让他们在国家创新中作出积极贡献。”张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