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塔水河遗址,位于陵川县城南约45公里的夺火乡塔水河的“葫芦坝”,处在塔水河上游左岸的“z”字拐弯处。根据对地层岩石性的观察、动物化石的分析和石制的初步研究,认为该遗址是一处岩洞型的岩棚遗址。
遗址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烧骨等2000余件,还发现有大量破碎骨片及灰烬层。石制品多为黑色燧石制成的各式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等,尖状器制作细致规整。动物化石有犀、马、鹿、斑鹿、岩羊和绵羊等。据测定,遗址距今约2.6万年。塔水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又有人类化石及灰烬层、烧骨,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
石制品中大部分是石片,还有相当数量具有人工痕迹的“废块”和“废片”,具有完整片疤的石核不多。可以作为第二步加工成器的标本约有300余件,占石制品总数的15%左右。原料以黑色燧石为主,其它还有变质灰岩、脉石英、水晶等。石制品体积都比较小,石核均不典型,也很不规则。其中一件像是形成中的半锥状石核。石片中除几件砸击石片外,都是直接打击产生的。刮削器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器物。由于加工方式的部位不同,使得刮削器的形式繁多。既有单刃的,又有两边刃的,还有多边刃的,刃有直刃、凹刃、凸刃之分;有的还是不同形式的刃的组合。尖状器是一种将相邻两边修理相交成尖的工具。它本身既有尖的特点又有刃的性质。尖和刃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其中一件是从劈裂面于岩面相交后所形成的“复合面”的两边向背面修整的。加工细致,左右对称,刃缘整齐,底端略平。整个器形呈箭镞状,显的特别周正,堪称佳品。几件锥钻均是将石片两边成相反方向修理相交而成。
根据这些石器的形状和类型,一些考古学家把在塔水河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品归纳出如下特点:1.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基本采用锤击法,间或采用砸击法。2.石核、石片多不规则,而且体积都比较小。3.石片石器为主。4.石器类型较简单,尖状器可以说是塔水河石制品中的代表性器物。5、加工以单边单向修理为主。塔水河石器文化的性质是明显的,它既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又有与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密切联系,从文化的总体面貌来说,塔水河与西侯渡、匼河等地点的关系似乎甚远,而与许家窑、峙峪、下川等地点的关系较为接近。塔水河与小南海相比,虽原料大致相同,类型和器形的大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小南海文化中细小石核和窄长小石片,有类似细石器的遗存。而塔水河还未见到这类细小石核和窄长小石片。个别标本上虽有浅长条痕,但是没有理由说明塔水河的石制品中已使用了间接制作技术。并且在塔水河也没有见到有交互打击和修理台面的制品,更没有见到装饰品。由此,可推断塔水河的石器文化晚于峙峪、早于下川,可能和小南海下部底层的年代相当。分属于太行山麓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
塔水河遗址和小南海遗址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属丁村文化。后期文化分布范围扩大,几乎遍布黄土高原,在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发现日益增多,还延伸到黑龙江、嫩江、青藏高原、华南地区、台湾。显著特点是形成了不同的技术风格。华北有明显的两大系统: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河——丁村系”;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二者在打制技术和器型上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照。蒙古高原上的水洞沟文化呈现出不同于中国传统,却类似于西欧旧石器文化的特点。华南的遗址则更多地表现出区域地方特色。这时旧石器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石器工艺进步,出现了典型的细石器文化;器型多样化,拥有各种各样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锥、锯等,个别还出现箭头、复合工具;掌握了骨、角材料的特性,采用锯、切、削、磨、钻等专门工艺精心制作了骨针、鱼叉、骨锥、骨刀、角铲等;装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先进的工艺水平和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
中国旧石器文化以石片工具为主要工艺传统,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就已出现南北两个大的区域特征,并且又都呈现出多样性,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类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文化差别更明显,北方的石制品继续向着小型化方向发展,南方的石制品则一种是向小型化发展,另一种还保留了大型化的传统。
韩宁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