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立海
他曾经是一名兢兢业业为老百姓服务十多年的村干部,也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同时,他还是致富不忘乡亲,情系公益事业的热心人。他就是区政协委员、大王古庄镇砖瓦厂厂长王立海。
今年58岁的王立海是大王古庄镇聂营村人。从1984年到1995年,他在聂营村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长达11年,带领群众种植菠菜、黄瓜等经济作物,使这个村的老百姓率先富裕了起来。在那段时间里,在王立海的带领下,村里各项工作走在了全镇各村的前列。
1995年,大王古庄镇砖瓦厂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该镇党委找到王立海,请他出任该厂的党支部书记。那时的砖瓦厂负债累累,长期拖欠工人工资,全厂上下人心涣散,这个厂放到谁的手里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王立海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有着很强的党性原则。他认为,党组织既然交给他这个任务,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党委的安排,于是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
在走进砖瓦厂工作的头一个月时间里,王立海认真地对厂里情况进行了全方面的摸底。他发现,砖瓦厂的状况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100多万元现金的亏损、300多万块砖的拖欠、长期欠发工人工资,这些就是他需要面对的。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这个厂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宣布破产。那样,所有的债务一笔勾销,责任与王立海无关。然而王立海却没有走这条捷径。宣布破产是可以一了百了,可是拖欠银行的贷款就可以不了了之?老百姓交上来的300多万块砖的费用就这么一塌糊涂地抹掉?王立海没有逃避,他选择了挑战困难。
面对这样一盘散沙,王立海首先在厂里建立了党支部,发挥党员的带动作用。并贷款还上拖欠工人的工资,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其次,他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允许任何人“开私砖”,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绝不讲私情、收白条。再次,他在生产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管理。砖瓦厂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紧缺的现象。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他不惜重金购置了多部电瓶车,实现出窑、壮窑、拉坯等环节的机械化。此外,他还注重生产中降低成本,改进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经过一年的努力,砖瓦厂的生产走上了正轨。三年后,厂里的债务已经还上了一大半。
1998年,企业实行改制,王立海将砖瓦厂承包了下来。强烈的责任心使他同时将砖瓦厂遗留下来的债务和拖欠的工资一同承担了下来。此后,王立海转变管理意识,实行人性化管理,这也成了他治厂的法宝。
几年来,到砖瓦厂打工的人大多来自云南、四川、安徽、甘肃等老少边穷地区,王立海给予这些外来打工者以亲人般的温暖。除了优厚的待遇外,在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由于工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习俗和语言差异较大。为了避免矛盾的产生,王立海把他们按籍贯分配在不同的宿舍区。2005年,来自甘肃的工人李中越患急性肠梗阻,王立海得知后,立即开车亲自将其送往附近医院救治。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李中越的病情没有缓解,王立海又把病人送往廊坊医院,前后共交纳医药费近万元,同时还付给李中越两个月的工资,让他安心养病。2006年,安徽籍一名工人由于不慎崴了脚,王立海发现后立即催促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腿内长有骨刺。王立海立即为其交纳了4000余元的医疗费,使这名工人得到很好的治疗。几年来,王立海无偿支付工人各种医药费五万余元。对于这些外地打工者来说,砖瓦厂就是他们的家,王立海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中有些人每到开工季节,就从千里之外及时报到,还把亲朋好友介绍到厂里来,使砖瓦厂从未出现过劳动力短缺现象。为了使外地工人安心工作,王立海还为工人建造职工家庭宿舍,其中有近50个工人全家搬到厂里。内蒙古的郭亮一家在砖瓦厂干了11年,他的儿子是王立海亲自送进当地学校读书、安排进厂工作的,并一手操持着成了家。如今,郭亮的儿子也有了儿子,祖孙三代在砖瓦厂生活得其乐融融。多年来,王立海始终把工人的孩子当成自家的孩子。厂里每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他就主动承担学费,就是书本、文具的钱也由他供应。他为工人们尽可能地创造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工人们也以高质量、高产量的产品回报王立海。现在,王立海的砖瓦厂已经实现年纯收入100余万元,利税70余万元。
做为一名企业负责人,王立海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几年来,他捐赠给大王古庄镇第二中心小学用于采暖、基础设施、办公用品等所需费用两万余元。此外,王立海还一直资助镇里4名贫困中学生,直至他们完成学业。
王立海作为一名党员和政协委员,经常主动协助镇里开展宣传工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大王古经济区征地期间,有极少数人对此产生疑虑。为杜绝矛盾的产生,王立海及时出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使经济区征地顺利进行。
王立海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一切行动都要对得起党。这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是一名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的忠诚情怀。多年来,他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誓言。
(朱珊珊 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