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旋转的直升机尾翼近在咫尺,全神贯注摄影的女记者却毫无察觉,死神正悄然逼近。
“危险!”正在执行警戒任务的四川省汶川卧龙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王刚,纵身一推,女记者与死神擦肩而过,而王刚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5月16日这一天。
这一天恰好是他42岁的生日,他走的时候身上还揣着60多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388位卧龙被困群众亲人的电话。
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汶川大地震后,卧龙辖区内有居民、流动人口、国内外游客共6000余人。
处于震中的卧龙道路、通讯全部中断,九个小水电站有八个遭到破坏,水、电供应瘫痪,研究中心大熊猫圈舍受损,98%的民房垮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失踪。
为了保证卧龙受灾群众安置点内1000余人的安全,王刚主动请缨,顶着滂沱的大雨,冒着不断侵袭的山体滑坡,步行进入郭家沟。发现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后,他第一时间将险情报告卧龙特别行政区应急指挥部。
得到要使用炸药清理河道的命令后,王刚二话没说,带领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飞石滚落的危险,深入沟体最狭窄的地带抢运炸药,为清理河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排查险情,疏散群众,一线指挥……灾情发生后,王刚通宵达旦,连续作战,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正在现场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当我回头时,看到他往地上倒的瞬间。”贺延光拍下王刚倒地一刻的照片上,时间永恒地停留在5月16日9时37分。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牺牲后战友从他身上找出一叠平安纸条 “彭深秀及其家人向电话号码为028-891511××的侄儿报平安”、“季帮彬向家人季红梅、季帮军报平安,请放心”、“明维义一家向明红美报平安,请放心”……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这些皱巴巴的纸条转交给了贺延光。贺延光告诉记者,回到成都后,17日一大早,他就开始拨打纸条上的电话。他打通其中一人的电话,当此人得知王刚已牺牲的消息时,说:“我认识王刚,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两位来自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的志愿者,主动加入报平安的队伍。
“您好,您的亲人李强在卧龙委托我们给您打电话,他在卧龙平安,请您放心!”
“真的?我儿子没有事,我就知道他会没事的……”
57岁的杨中林接到电话“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她告诉记者,她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卧龙熊猫基地工作,而她和老伴远在宜宾。地震发生后,儿子电话一直打不通。老伴急得茶饭不思,一直守在电话旁。
一位母亲哽咽着说:“太伟大了,我现在知道我儿子平安了,而王刚的父母却永远失去他了。等救灾结束后,我一定要让我的儿子去看望王刚的亲人,替他多尽尽孝。”
平日里他是一位好领导也是一位好同事 王刚牺牲的消息当天下午就上报给了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公安局政委唐荣辉。
“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个噩耗,我沉默了好久,既为我们又失去了这样一个好同志感到痛心,又为王刚舍身救人的壮举感动。”5月20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唐荣辉时,他告诉记者,王刚救人的举动绝非偶然之举,是与平日里严于律己、吃苦奉献密不可分的。
自打迈入警营,王刚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从每件小事做起。
在任卧龙特别行政区森林公安局耿达乡派出所所长时,他积极侦破案件,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得到了当地藏羌群众的好评。1998年被四川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系统先进个人。
在调任卧龙交警队任指导员后,王刚刻苦钻研交通管理业务,勤学苦练,在很短时间内,便成为了公安交通管理的业务骨干。
任卧龙特别行政区森林公安局副局长期间,王刚工作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一直把保护林业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5年4月12日,卧龙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王刚带领民警一举侦获了长期在巴郎山盗窃事故车辆和受伤人员财物的犯罪团伙。案件告破后,省、州、县公安机关要表彰参战的森林公安民警,而王刚却把荣誉留给了战友。
2006年4月12日,在卧龙特区境内的巴郎山上发生一起抢窃案。王刚带领专案组奔波在小金县、成都市等地,及时侦破此案。州、县公安机关表彰时,他再次把荣誉留给了别人。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既是一位好领导,又是一位好同事,这是大家对王刚的评价。”唐荣辉说,虽然他离开了,但永远活在灾区人民的心中,活在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