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订了“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根据遇难者有效身份证件或经亲属辨认,能够确认死者身份的,由民政部门安排火化;不具备火化条件的,土葬处理。既无有效身份证件也无亲属辨认,无法确认遇难者身份的,公安、卫生部门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尽力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见5月20日新华社消息)
对于世界来说,任何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但是,对于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类而言,既然来过这个世界,就要尽可能留下完整的生命痕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生于何处,去向何方,留下一个完整的记录,不管对于他本人还是其亲属,都格外重要。很多孤儿长大后执著地寻亲,很多人千方百计寻找在灾难和战乱中失去的亲人的下落,都是出于这种特殊情感的需要。
也许有人说,人都死了,还在乎怎么处理遗体?的确,有时,在灾难性事件中,我们对死难者的尊重并不够,只是统计出一个数字了事。但如果生命的终结只是一串数字中的一个,那是何等悲凉?
对于他人或者整个社会而言,一个人的生命或许真的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他自己及其亲属而言,则是百分之百。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爱过、恨过,欢乐过、也忧愁过,他们都有自己的亲人、朋友,他们都需要他,想了解他,他也希望被这个世界记住。
过去,在特大灾难性事件中,我们对遗体的处理没有像今天这样慎重。今天,不管是客观条件还是社会观念,我们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我们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开始由生者延及死者,也在尊重死者的同时,加深着对生命尊严的认识。
尊重遇难者遗体,特别是尽量给每一个生命留下详细的信息,无论对死者还是其家人都是一种安慰。
现在是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救人仍是最重要的。但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要尽可能地留下那些死者的详细信息,让死难数字与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对照。总有一天,幸存者要知道他们的亲人埋葬在哪里,去向何方。
妥善处置遗体,是对死者的关爱,也是对生者的安慰,更是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