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逾6万中学生焦急等待复课
校舍受损原校复课已无可能,外地接纳能力有限,当地开始搭建简易教室逐步“本地复课”
特派记者 姚海鹰 刘渐飞 发自都江堰 温江
5 月21 日上午,都江堰天气阴郁沉闷,空气中满是消毒水和垃圾腐败的混合味道。几条主街上,奔流不息的仍然是各种赈灾车辆,广场和路边的空阔地带上,各色帐篷一个接一个,连绵不绝,空隙之间堆满了瓶装饮用水和方便面,所有人都戴着白色口罩,气氛与成都市区有着天壤之别。
这是灾后第10 天,在教育部发出要求震区开始恢复学生上课的紧急动员令之后,本报记者再赴都江堰市,探访这里的学校复课情况。
那些被废弃的校园
他们都是该校师生,为探知复课情况而来。一周以来,每天都会有老师和学生像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进入都江堰市区东大门,斜对着李冰塑像的就是李冰中学。一栋四层的主教学楼正中,题写着老颜体“李冰中学”四个大字。据了解,该栋教学楼在90 年代初就被确定为危房,但在这次地震中并没有倒塌,除墙壁上有少量裂痕外,并无一间教室倒塌。
校内一片寂静,学校后面的操场上是一个250 米的环形跑道,中间有数十个当地居民的帐篷,其中,该校的宋庆龙校长等几个行政人员也在此办公,自地震发生后,他们每天都坚持来此办公。记者看到有几个学生及老师正在操场上的篮球架边,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他们都是该校师生,为探知复课情况而来。一周以来,每天都会有老师和学生像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见记者采访,一位班主任老师显得激动而无奈:“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复课是不可能,教学楼已被确定成重度危房,现在最头疼的就是1200 多名学生没有上课的地方,也没有人通知我们任何情况,每天接到很多学生的电话。”
据几个学生介绍,全校师生很幸运,5 月12 日那天的地震并没有伤及一位师生,他们现在最想的就是能尽快复课,尽快和老师同学一起回到课堂。
逾6万名等待复课的中学生
陈光榕老师介绍,她所教两个班上的130 多名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在都江堰市,每天的状况就是上网或者闲逛。
陈正芳,李冰中学初三(1)班的班主任,她这段时间最难面对的就是接学生打过来的电话,每天至少要接20 个以上,学生们直奔主题:陈老师,我们何时能上学?在哪里能复课?教育局有没有新的通知?每逢此刻,陈正芳都感到内疚而辛酸,但她只能回答6 个字:“等待上级通知。”一周以来,天天如此。和这些焦急的学生一样,陈正芳每天也打同样的电话给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部门,但所得到的也只是这6 个字回答,她只能这样痛苦地向自己的学生转述。
李冰中学数学老师陈光榕介绍,她所教两个班上的130 多名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在都江堰市,每天的状况就是上网或者闲逛,基本处于散漫自由的状态。
记者找到都江堰市教育局,该局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就搬到了北街小学实验班临时办公。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局官员介绍,该市有9 所高中,除去前天转到温江的4000 名高三师生外,至少还有近2 万高一、高二学生。而初中生更多,镇中大概有28 所以上,加上城区近10 所初中,总数接近40 所。“每所的学生都在1000 人左右,这就是4 万多,还不包括小学。”
有限的外地接纳能力
温江市教育局徐科长感到为难:“我们也愿意解决更多孩子的就学问题,但接纳能力非常有限。”
如何使50 所中学的6 万中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正常复课,这是摆放在都江堰市及四川省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事实是,兄弟区域的“友好接纳”只能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要从根本上解决“复课”问题,还得依靠自己。
本地复课有难度,那么外地复课容易吗?5月20日,记者在成都郊外温江区采访途中,遇到一位在温江已经报名的初二学生。他告诉记者,他是汶川映秀镇人,几天前就随家人投奔到在温江的舅舅家,当前已在温江公平实验学校登记报名,但其他几个与他一同来此投亲靠友的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由于来此要求上学的震区学生太多,至今还没有报上名。
在温江市教育局,该局普教科徐剑光科长介绍,自发生地震以来,成都市教育局就要求温江教育局尽量接收来自都江堰和汶川等地的震区学生,但有限的接纳能力也让徐科长感到为难:“我们也愿意解决更多孩子的就学问题,但接纳能力非常有限。”
记者从该局的一份统计表看到,截至当天,温江共接收安置初高中学生111人,其生源主要来源于都江堰、汶川、彭州等地。“这100多人中,主要以都江堰地区的学生为主,我们已经尽力了。”该局办公室副主任王良芳说。
全面复课还需“自力更生”
外界很难想象,当前的都江堰几乎已成空城,所有商店关门停业至今,商品流通完全处于停滞状态,全部靠相关部门供给。
“感谢兄弟城市的帮助,目前很多学生已在异地开始‘复课’,但我们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尽量在本地复课,孩子们的学业不能耽搁。”昨日中午,在都江堰教育局临时办公地点,一位负责人向《长江商报》如此表示。
据记者了解,从5 月18 日开始,都江堰市教育局就开始着手筹备学校复课事宜。有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都江堰遵循的复课原则是:“先部分复课,搭建一批临时教室,就复课一批学生。”
记者了解,截至昨日下午,都江堰市的所有中学已上交完所有申报数据表,所需物品已经上报给四川省教育厅。
外界很难想象,当前的都江堰几乎已成空城,所有商店关门停业至今,只有通讯和电力部门还在坚持运转,商品流通完全处于停滞状态,不要说到建筑材料市场购买活动板房材料、帐篷等建筑材料,就是简单的纸张和日用品也无法买到,均依靠相关部门供给。李冰中学校办主任吴俊向记者介绍,该校校长宋庆龙已报请教育局同意,将在10 来亩的操场的跑道空地上,搭建7 个简易教室:“估计能首先满足400 名左右的学生上课。”
◇灾区传真
废墟中扒出的课本成了学生的“宝贝”
都江堰市天府大道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帐篷里,十多个孩子将老师团团围住,相互争抢着为数不多的珍贵课本。这是都江堰教育局为暂时不能复课的孩子们开设的移动课堂。昨日,该市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再次来到这些灾区孩子们的身边。
“受灾了,孩子们的学习不能落下,而且课堂也能逐渐冲淡地震给他们带来的恐惧”,都江堰市教育局人士说。地震来得太突然,孩子们的课本都被掩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之中。没有教科书,给移动课堂造成了很大困难。
“这些孩子们都很想重新走进课堂”,一位女老师抚摸着一个孩子的头,心疼地说。目前,移动课堂的基本教科书来之不易。据了解,是救援的官兵从废墟中扒出来的,送到了老师的手中。
原聚源中学初二的一个小男生,仔细翻看着英语课本,不自觉地读出声来。一旁等待许久的另一小女生猛地夺过他手中的课本,迅速藏到了自己身后。据了解,四川省相关部门已在积极采购课本,待学生的情况统计完全后再统一发放。
李燕是孤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一直没有音讯,她一直由她的“二娘”带大。此前,她在聚源中学读初一。这个不幸的孩子,却因为一堂体育课,而在地震中幸免于难。“刚刚适应了没有父母的生活,地震让她的性格彻底回到了当初”,她的二娘心疼地说,地震住进救灾帐篷之后,李燕就很少与人说话,成天躺在床上翻看一本从废纸堆里翻出的小学生读物。“她就是想上学”,二娘最懂李燕的想法。
昨日,本报记者在帐篷里的移动课堂上看到了可怜的李燕。课堂开始逐渐改变她,面对老师的提问,她第一个举起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周围的十几个小伙伴热情地给她鼓掌,一双双小手拍得通红。
本报特派记者 张振军 沈右荣 孙明 姚德春 雷闯 覃秘 刘飞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