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进入第14天。
唐山人深深知道,对于抗震救灾而言,这是个攻坚阶段,也仅仅是个开始。
地震后,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特殊问题:伤员救助;几万具遇难者尸体的处理;控制疫病;孤儿与孤寡老人的安置;灾后犯罪防范;灾后重建;生存条件破坏与生态环境恶化等等。
面对这一切,坚强的唐山人,曾经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下,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与困难较量,创造了医学史、运输史上的奇迹;与瘟神较量,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坚强的唐山人,不仅做到了让孤儿不孤,让生命之树长青,并且以英雄气概创造了“唐山速度”。
如今,在兄弟城市面临着同样严峻考验之时,唐山人更是高瞻远瞩,第一时间建立了唐山市援助四川地震灾区领导小组,同时召集原参与唐山抗震指挥部的老同志,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耄耋老人郭耀臣更是亲自挂帅。至今,专家咨询委员会,已经向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提交了18个专报。
“这个很管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17日称赞唐山发去的专报。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尽管,与32年前发生唐山大地震相比较,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然而,唐山经验却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四川的抗震救灾工作。
在联系那些年逾古稀的老人时,心底很为打扰他们安静的晚年生活而满是不安。岂料,老人们全都爽快答应了。在听说采访是为四川灾区的救援、重建提供经验,让四川人民树立起信心之后,毫不犹疑就答应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去不了四川灾区,以此方式也算是为四川抗震救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讲述过程中,每每忆及伤心事、动情处,老人们往往热泪满眶,甚至痛哭失声!感动、感激之余,不由得对他们满怀敬意。
唐山经验1 防疫战旷日持久
“确保灾后无大疫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必须摆在突出位置”。
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唐山市卫生防疫队第一梯队就已经组建好,随时候令。与此同时,唐山市政府,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报的形式提醒有关部门———在抢险救人阶段要高度重视震区卫生防疫工作,并提出保证饮用水、饮食卫生安全,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做好清尸防疫等8点建议。
5月23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进入第12天。当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在列车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主持会议。会议研究部署卫生防疫工作,重申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历史上,大疫往往和大灾相伴。1556年,陕西渭南发生8级大地震,83万死亡者中,有70多万人死于次年的瘟疫。1945年,唐山滦县发生6.3级地震,地震中死亡人数并不多,而第二年夏季发生的瘟疫却夺去了许多人生命。
惨痛的历史,不应该在新中国上演。尤其,在唐山创下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之后。
此次灾后的第3天,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发出通知,要求做好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防止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灾后第4天,国家和有关省(市、区)的15支卫生防疫队共161人,全部抵达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161人的先遣队,其中,16人来自唐山。
贵在及时
在唐山人的记忆深处,对地震有着深深的恐惧,尤其对地震之后可能暴发的传染病。
唐山地震,时值盛夏,尸体腐烂,垃圾遍地,蚊蝇猖厥。当年市防疫站工作人员范印舫回忆,晚上,帐篷和简易窝棚内,苍蝇多得撞脸,军用帐篷的绿顶都变成了黑色。拿药喷子一喷,苍蝇“忽忽”落一地,用扫帚扫了半土簸箕。流行病调查显示,晚上唐山市区一处简易窝棚顶上1平方米的范围,竟有1154只苍蝇。
“打好防疫战,贵在及时。”重提往事,今年71岁的范印舫老人感慨万千。“及时的宣传,及时采取措施,既稳定了民心,也是最终赶走瘟疫的关键。”
我们注意到,此次汶川大地震,有关部门在防疫工作中反应迅速。
5月16日12时,国家和有关省(市、区)的15支卫生防疫队共161人,全部抵达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
5月17日,根据灾区卫生防疫的需求,卫生部紧急调拨80多吨次氯酸钙消毒粉运往灾区。
5月18日,卫生部向受灾地区下发了鼠疫、霍乱、炭疽3种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理预案,同时表示,卫生部正在组织编写部分重点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将陆续印发灾区。
从5月19日起,卫生部每天向灾区增派500名卫生防疫人员。70万人份疫苗、45吨消杀药品和200台喷雾器、6台海事卫星电话也已运抵成都。
5月20日,卫生部派出568名卫生监督员赴灾区,依照食品卫生等法律规定协助地方开展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同时带去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制作的530万份防疫防病宣传材料。
时刻关注着汶川大地震的范印舫,对此表示出由衷的赞赏。
全面作战旷日持久
与此同时,范印舫老人提醒,要想取得防疫战的全面胜利,还需做好全面作战和旷日持久的心理准备。
唐山地震之后,蚊蝇、虱子、老鼠等病媒生物的大量繁衍,严重威胁着灾民生存。为此,唐山开展了全面和旷日持久的作战。
当年8月5日,国务院抗震救灾办公室,下令调农用除害灭虫飞机急赴唐山。8月9日、16日、23日和9月5日,4架土黄色运五飞机先后四次对唐山市区、郊区、东矿区和丰南县城进行药物喷洒,前后共计142架次,喷洒马拉硫磷和敌敌畏45.29吨。
为了巩固成绩,扩大战果,1976年至1978年,唐山市连续三年实施飞机喷洒杀虫药。共用“杀螟松”、“马拉硫磷”、“敌敌畏”等95吨。
这一切,都记录在范印舫的镜头里,铭刻在范印舫的心中。
范印舫还记录下了,唐山市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的一场场清除垃圾和废墟的“人民战争”;唐山政府采取措施灭虱子、降低鼠密度的战役。
卫生防疫部门依据唐山市不同季节各类人群传染病流行规律,有针对性地,扩大范围接种了“霍乱”、“乙脑”、“流脑”、“麻疹”、“流感”、“伤寒”等疫苗。
另外,强化饮水消毒,保护好水源;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严把“病从口入关”;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当年只有11岁的郭志勇,至今,还清楚记得和大伙一起挖蛹时的情景……
经过3年的旷日持久战,多管措施齐下,大地震过后的唐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没有出现疫病的流行。
唐山经验2 育红学校就是家
育红学校就是唐山孤儿的家
唐山地震留下了4204名孤儿。王立新就是其中之一。
唐山震后的第二天,市领导就把有关部门同志叫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交给他们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务:把孤儿找到、安置好,一个都不能少。
就这样,王立新等像星星一样散落的孤儿,被人们在各处废墟中陆陆续续找到。他们暂时由部队看管。
“考虑到当时唐山很不安全,加上又怕闹瘟疫,唐山市决定将一部分孩子送往外地。”唐山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副处长张继春告诉记者,唐山当年采取了国家、集体、个人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使孤儿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邢台市腾出第三招待所,建成了最早的育红院,收养了247名孤儿。随后,石家庄市建起一所正规的育红学校,接收安置了514名孤儿。王立新最终选择了石家庄育红学校。
再后来,唐山专署、华新纺织厂等也都成立了育红学校和育红院,安置孤儿948名。如今,除了石家庄育红学校之外,其他育红学校、育红院随着历史使命的完成,已无迹可寻。纵然是石家庄育红学校,也已经更名换代。
此外,当年被地震破坏殆尽的唐山市综合福利院,经修葺后,共收养了273名孤儿。其余的,通过亲属带养,又安置了2843名。
唐山市综合福利院院长王志君告诉记者,1984年,唐山接回了全部“流落”在外的孤儿。同年,王立新高中毕业,回到了母亲生前所在的华新纺织厂,并接受了工作安排。两年后,王立新考上了纺织大学。
1995年,唐山综合福利院最后一名孤儿王安参加工作。至此,唐山地震的4204名孤儿已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其中,47%的唐山孤儿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拟安置500名四川地震孤儿
鉴于当年的安置经验,唐山市建议四川灾区,对于没有亲属的孤儿,采取先由外地福利院收养的方式。他们认为这是最快捷的途径。
“我们希望,四川灾区的孩子能早日找到失散的父母。孤儿越少越好。但是,一旦有孤儿,唐山责无旁贷。”张继春表示,唐山市计划采用三种途径安置500名四川地震孤儿。
一是招募“唐山爱心助孤妈妈”;二是招募“唐山爱心助孤家庭”;三是设立“唐山爱心助孤企业冠名基金”。
5月19日,唐山市妇联与唐山市民政局,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发起“唐山妈妈为四川震灾孤儿营造爱心港湾大行动”。
消息传开后,唐山市民“蜂拥而至”。截至5月24日下午5点,已有近3000个“爱心妈妈”和“爱心家庭”报名。
唐山市综合福利院院长王志君也表示,福利院已经为100个孩子准备好了“家”。
张继春表示,如何甄选家庭,市民政局会同市妇联,还将拿出具体的细则,进行多方甄选。对于甄选出来的家庭,也将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至于财政方面,将设立救助四川灾区孤儿专项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按月拨付。
唐山震后,建设中的河北一号小区
唐山震后,工作人员给地面喷洒消杀药物
唐山经验3 建简易房是当务之急
灾后先建简易房
“恢复重建并非指日可待。”曾担任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规划组副组长的赵振中表示,四川灾区的当务之急,是要为灾民建设简易房。
住了8年简易房的常青持赞同观点。“灾民要过冬,帐篷是抗不住的,只能是应急之举。以唐山经验而言,地震之后的汶川可能发生的洪灾等次生灾害更为危险。”
此前,鉴于四川灾区震后多雨潮湿,帐篷易于损坏,不宜灾民长久居住的实际,唐山市政府在向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提交的专报中认为:迅速建设简易房是灾民渡过难关的当务之急。建议四川地震灾区,应尽早考虑修建简易住房。并表示,可派出具有建简易房经验的志愿者支援灾区。
5月22日,唐山市政府召开了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建设过渡安置房调度会。会议决定,力争用两个月的时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支援四川灾区1万套灾民过渡安置房的任务。
“只有建起简易房,把灾民安置进去,尽快恢复家庭生活,才能安定民心,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进而引导广大群众投身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奋斗中来。”常青说。
重建应避开断裂带
与32年前发生唐山大地震相比较,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
唐山恢复重建之时,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完全靠国家投资。唐山实现了“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规模”等多个统一。
如今,四川究竟要怎么干?在时任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孙仕昌看来,恐怕不能直接照搬唐山模式。当然,同为遭受大地震破坏后的重建,唐山规划还是颇具借鉴意义。
在唐山灾后重建的时间表上,新唐山迁与不迁曾引发争议。最终,还是采纳了不迁的意见。在原址上重建,但应避开地下的活动断裂带,减少地震的威胁。
汶川重建,同样面临着选址的问题。对汶川等地而言,地震灾后重建专家苏幼坡认为,汶川等地并无大型工业,经济主要以旅游和农业为主,城乡比较分散,原地重建就不如易地建设新城。
但对于将受灾群众迁至未受灾的大型城市的说法,苏幼坡持反对态度。他称,在大型城市设立受灾群众区,原住民和受灾群众之间将会产生心理隔阂,这种隔阂产生的系列问题将会随时间而凸现,不利于受灾群众心灵恢复。
“第二方案,是在简易城市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美丽的新城。”他说,如果地质条件不好,重建就应避开地下的活动断裂带,减少地震的威胁,还节省原地重建所需的清理废墟的费用。
苏幼坡称,建设新城是考虑到灾区对于新城的选址,苏幼坡称要从川西全盘来考虑,“整个川西都可以借机搞区域大规划,从国土资源、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
赵振中说,历劫之后,灾区的人民会注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先是抗震,然后才是美观”。
中国的抗震事业,唐山人民是功不可没的。唐山大地震最大的收获就是中国重视抗震了。而赵振中相信,汶川地震后,抗震会得到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