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危险路段,一个个“事故黑点”,对于广大老百姓的安全出行,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如何让“死亡路”不再狮口大张吞噬鲜活的生命?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危险路段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公安部使出三招“杀手锏”,竭力打造百姓出行的平安大道。
杀手锏之一:人文关怀的全方位交通诱导系统 福建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存在众多天然的“屏障”。主要有四个:一是长隧道多;二是特大桥多;三是小半径、长坡路段多;四是恶劣天气多。
为了消除天然“屏障”的潜在威胁,福建省交警总队在全省长达1465公里的高速路上,打造出一套人文关怀、安全警示的全方位交通诱导系统。
“交通诱导系统其主要用途是通过及时地将各类交通信息发布到交通现场,使交通参与者得到及时的提醒,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路巡警处处长李勤解释说。
“酒后开车是玩命,劝君千万莫贪杯”,“车可修复,人无来生”……记者行走在福建境内的高速公路上,类似发人深省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最人性化的设计莫过于“隧道喊话叫醒”。“由于隧道行车易导致视觉误差引发事故,我们在沈海、福银等多条高速公路隧道安装强音喊话系统57套,时刻提醒过往司机集中精力,安全驾驶。”福建省交警总队高速公路支队支队长叶鉴金说。
据统计,2007年,福建全省高速公路隧道事故死亡15人,受伤42人人,同比分别下降30%和24%。
“目前,全方位交通诱导系统已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所有高速公路、国省道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县乡道路存在盲点。”李勤表示,下一步,公安部将大力推广,使“白板路段”(没有任何交通标识的路段)减少,从而最大程度地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杀手锏之二:综合治理实施对线路的改造 沈海高速罗宁段B166km前后500米路段,是福建省“黑”得令人咋舌的危险路段。从2002年通车后,这条路共发生782起事故,有50条鲜活的生命在此与亲人阴阳相隔,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万元。
经过公安部、福建省公安厅组织相关专家到现场指导论证发现,尽管这段路完全符合国家有关道路设计施工的标准,但仍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
“国家有关道路设计施工的标准是最低要求,比如高速路的急转弯半径为260米,这样设计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在急转弯的前一段是连续下长坡5公里,连续极限标准的应用,大的麻烦就找上门了。”李勤告诉记者,沈海高速罗宁段B166km段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全国都很有名的“死亡之谷”———八达岭高速公路进京方向55到50公里路段,从1998年11月开通到2003年9月,共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32起,导致了62人受伤,49人死亡。短短5公里,平均每公里就死亡10人。
李勤表示,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路段的改造。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福建省交警总队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汇报。2006年11月8日,福建省政府投资1.44亿元,将原来的260米的弯道半径改为560米以上的平曲线半径,实现对原166km左急弯路段的“取直”改造。
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沈海高速罗宁段B166km事故黑点路段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杀手锏之三:推行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心 李勤认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心的缺乏,也是发生交通事故后,伤者没有得到及时救援终因伤势较重而死亡的因素之一。
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大力倡导支持下,2007年12月12日,浙江省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由高速交警、高速路政、急救中心等整体联动的高速公路救援中心。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对交通事故的发现大多是依靠路边的紧急电话和交警巡逻,一旦发生事故因车辆堵塞难以通行,或由周边城市派车难以在最短时间到达现场开展救治。”李勤表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心的建立,有效实现了快速反应、快速救援,预防和减少二次事故和交通堵塞,为广大百姓安全出行提供了及时的应急救援条件和安全到位的保障能力。
本报杭州5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