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震救灾的一线,在紧急救援、灾后安置、重建家园的各个阶段,人群中涌动着浓浓真情,处处闪现———
有我们在,背人的身躯就不会倒下
5月15日9时43分,从汶川县映秀镇背着伤员逃难而来的群众,艰难地在乱石中行走,这时,两位素不相识的同路人同时伸手与他搀挽而行。本报记者于文国摄
特殊大家庭
“5·12”地震后,映秀镇小学成为废墟,这个小学的校长覃国强(左三)的爱人也在地震中遇难。震后,他把学校幸存的教师和同学组成了一个临时的特殊大家庭,坚守在学校的废墟旁。本报记者于文国摄于5月15日19时54分
泥潭前面,总有一双手在接应
由于地震后的山体滑坡,映秀镇通往码头的路被完全损毁。大家翻过乱石又逢泥潭。在泥潭对面无论是谁趟过去之后,都会回过头来伸出双手接应下一位陌生的来者。本报记者于文国摄
四瓶酸奶的故事
5月15日8时42分,汶川县映秀镇第一批受灾群众赶到紫坪铺水库的冲锋舟临时码头。
一位父亲背后的婴儿饿得哭了起来,这时在他身后排队等待救援的一位妇女从包里翻出了自己仅有的四瓶酸奶交给了这位父亲。起初,那位父亲像是要拒绝,但是,当他看了妇女坚定的眼神时再也没有推辞。本报记者于文国摄
孩子饿得直哭。
孩子吃上了奶。
捐款表心意
四川汶川遭遇大地震,全国各地工会和企业通过四川省总工会向灾区群众捐款。图为四川省总工会正在统计捐款数字。本报记者许之丰摄
在活动中疗伤
5月23日早晨6点45分,四川绵竹东汽中学136名高三学生在和北京的几位志愿者心理辅导老师一起做游戏。使他们尽快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本报记者杨登峰摄
用亲情抚慰伤痛
5月12日13时12分,映秀镇幼儿教师杨家玉正在丈夫杨勇的陪伴下阅读报纸。这位为了抢救孩子被砸伤的幼儿教师,一直惊魂未定,是亲情在为她抚慰伤痛。本报记者于文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