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胡亚
5月27日,长征四号丙火箭呼啸着离开发射塔架,将首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风云三号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将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和定量探测,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性发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发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为当前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以及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的气象保障服务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我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的里程碑 2000年9月立项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技术系统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应用面最广、在国内外上影响最大的一颗民用对地观测卫星。
“它的升空是我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新台阶和新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应用发展到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张文建说。
我国每年70%的自然灾害都是气象灾害或其衍生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台风、暴雨、洪涝、雨雪、冰冻、高温、干旱、雷电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对气象卫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发展新一代的气象卫星,全面提升卫星遥感能力,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将极大地提升我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张文建介绍说,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基础上,将有效载荷的数量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11个,向全天候的综合探测拓展;将原有的光学遥感向微波遥感拓展,提供高灵敏度、高定标精度的三维定量数据;将原有的公里级分辨率提升到百米级分辨率,可以实现250米空间分辨率资料的全球基本覆盖;将原有国内3个地面接收站拓展为国内4个地面接收站和海外一个地面接收站,极大提高了国内外综合接收、快速获取全球观测资料的能力和时效。这4个突破都代表着我国航天和气象事业能力的提升。
同时,由于风云三号卫星可以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的探测,因此它还将有助于提高数值预报,特别是中长期数值预报精度和时效,提高实时监测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能力,监测大范围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为航空、航海、农业、林业、水利部门提供全球及区域性的监测资料和产品。
“可以说,风云三号卫星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象变化能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文建说。
既是“抗震救灾星”,又是“奥运星” 目前已进入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是否可以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将直接关系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风云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对抗震救灾和陆续展开的灾后重建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张文建说。
张文建介绍说,发生地震灾害时,一般也会衍生出一些气象灾害,特别是随着主汛期的来临,震后的强对流天气也将增多增强。为此,做好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气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针对震后形成的堰塞湖的抢险,抗震救灾中的飞机救险及地面交通保障等工作。
目前,由地震造成的大量堰塞湖时刻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心,稍有不慎,随时会发生垮坝危险的堰塞湖将会为灾区人民带来二次灾难,而这又和各个堰塞湖上游天气条件,特别降水云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上游降水准确预报将为堰塞湖的排险工作提高坚实的科技支撑。“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对其观测的数据将迅速得以应用,为灾区的气象保障服务和灾后重建工作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文建说。
此外,风云三号卫星在为抗震救灾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的重任,因此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往往也被称之为“奥运星”。
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互为互补 静止气象卫星的应用主要是在以中国为区域中心的一定范围内,获得高频次的观测资料,并可监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应用于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极轨气象卫星则是获取全球资料,并可装载多种有效载荷,获取多种高精度、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资料,应用于中长期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
张文建解释说,由静止卫星风云二号C、D星组成的“双星观测、互为备份”的观测网已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对影响我国的台风、沙尘暴等快速变化和发展天气系统从生成到发展,风云二号双星均可准确的监测,且可以最快每15分钟就提供一张天气系统发展的观测资料。但由于其搭载有效载荷和观测区域的局限性,它对这些天气系统的三维定量观测还比较薄弱,且无法提供全球的观测数据。而新一代极轨卫星风云三号,尽管我们每3个小时才能获取它提供的观测资料,但它不仅可以对台风、沙尘暴等快速变化发展的天气过程进行三维的定量观测,剖析其内部结构,还可以为数值预报提供全球的观测数据。
同时,由于极轨气象卫星的运行轨道要远低于静止气象卫星的运行轨道,因此其观测资料在每日全球覆盖的状况下,分辨率可以达到250米,为灾害性天气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资料。
“风云二号C、D双星和风云三号卫星是基于不同平台的两个系列的卫星,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两个平台的卫星我们都要用,而且都要用好。”张文建说。
中国气象局既是业主也是用户代表 作为风云三号卫星的业主,中国气象局在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在主动提出卫星需求、卫星研制中的督造、卫星性能指标的检查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中国气象局积极组织并参与了有效载荷的校飞试验,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由业主提议进行的校飞试验。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校飞试验,检测了风云三号卫星搭载仪器的工作性能,为风云三号卫星后期的算法研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数据,积极探寻了我国未来卫星研发的新的技术流程。此次校飞试验对于验证遥感仪器性能、完善遥感反演算法以及完善未来我国遥感仪器研发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的技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张文建表示。
同时,作为风云三号卫星的用户代表,中国气象局在卫星工程的研制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作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之一的地面应用系统,中国气象局全力做好其研制建设和应用拓展工作,确保全国各行业、各部门和全世界能够完全、高效地共享此卫星的数据和产品。
张文建说,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风云三号卫星资料的应用工作,并及早对全国的应用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相信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将在卫星资料应用方面上升到新的台阶。
将极大提高我国在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中的地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的关怀和关注下,近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和航天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并且在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文建说,风云三号作为气象现代化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它将与欧洲和美国的极轨气象卫星一起,共同形成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连续的全天候、立体观测,可以大大增强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综合探测能力,为建立科学的地球系统预报方法奠定数据和信息基础,提升中国在气候变化研究及关系全球的重要发展决策上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中的地位。
“从卫星的研制水平和有效载荷来看,风云三号卫星已经达到甚至部分指标已经超过了目前国际同类业务气象卫星的水平。”张文建表示。
张文建介绍说,风云三号卫星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和通过地面应用系统生成的各种产品,都将对国内所有用户和全世界开放,使得全国的各行各业和全世界通过对其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共同受益。同时,这也代表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和全人类所做的贡献。(责任编辑:潘俊杰)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