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 A版> A3 时间:2008-05-28 03:18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运载
“风云三号”卫星的“长征四号丙”火箭起飞的一幕。
本栏文/图\本报记者赵向南\本报通讯员贾常文、周睿
5月27日11时02分,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伴随着桔红色的火苗,奔腾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风云三号”被誉为争气星、鼓劲星、奥运星,其成功发射,对鼓舞国人士气、支援全国人民抗震救灾、服务北京奥运具有重要意义。
在“风云三号”发射前夕,本报记者深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现场,采访“风云三号”发射有关人员,听到了令人感动的一个个故事,深切感受到了航天人为发射成功所做的种种努力,细细品味到了当代航天人执着的奉献精神。
地震使他失去20多位亲人 失去20多位亲人,父母音讯皆无,灾害面前,他仍坚守岗位。5月26日,承担“风云三号”发射通讯线路维护任务的唐祖贵给记者讲述了几天来的心路历程。“听到地震后,我打电话联系家人一直打不通,心里七上八下……晚上,我哥哥来电话说,我爸妈可能不在了。我还没讲啥,电话就断了。脑子一片空白……”
第二天,唐祖贵两眼布满血丝按时到岗查线,领导、同事都来安慰他……晚上,唐祖贵给站领导发了条短信说:天灾没有办法,我以试验任务为重,我能想得开。
直到地震后的第四天,15日晚,唐祖贵才接到电话得知,父母被解放军从泥石流下救出来了。他又给站领导打电话表示,一定会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在“风云三号”发射中,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173人家中遭受地震灾害,其中147人在发射任务一线,59人处在重要岗位,但无一人因灾请假。
千斤之力吊焊条 吊装卫星是技术性强的活,需要操作熟练和互相配合。承担火箭卫星吊装任务的周军说:“把火箭和卫星吊装到发射塔架上,关键是在底座、火箭和卫星之间的100多个对接处。吊装和对接完全由手工操作。”
为了练习对接本领,呵护好这个“特殊婴儿”,周军和同事们在中心安排下开展了大比武活动,比赛吊焊条插油漆桶,模拟火箭插啤酒瓶的训练。“我们做了重8吨的模拟火箭,在地面画了4个圆,每个圆中立一个啤酒瓶。大家每天在休息时间,把模拟火箭吊在十几米高空,然后把底部螺杆插入啤酒瓶。”周军笑着说,“吊焊条插油漆桶更有意思,把焊条挂在吊钩下,绳子70米长,吊到两三米高,然后插入地上油漆桶眼里……这种训练办法听起来笨,但管用。承担这次吊装任务尽管新人多,但我们3小时就把火箭和卫星顺利吊装到发射塔上,比过去减少了两小时。”
夫妻搭档但聚少离多 龚笑鸿和隆争明是夫妻搭档参加“风云三号”发射任务。俩人毕业于湖南师大,属于80后,2001年7月来到中心工作。小龚在站部工作,小隆在几十公里外的点号工作,一年见面十来次,聚少离多。俩人去年8月结婚,婚后同时参加此次任务,见面更是难得。
“任务准备以来,就见过两次。一次是周末,我休息,他不休息,我倒了四次车去看他,颠了一路,在他那儿住了一晚,第二天赶回来;第二次是,我听说他带队回来参加篮球赛,就打电话问他,有时间回家吗?他说能,还能中午在家吃饭,我就赶紧买菜,做了几个他爱吃的湖南菜,饭后,他又匆匆赶回点号。”小龚手里拿着钥匙,在沙发上不停地划着,语气显得很平静。“说真的,刚来时,真有点不适应,现在呢,基本适应这种两地生活了。作为参试人员,服从安排是第一。”
“风云三号”卫星发射任务中。小龚是发射图像监视和显视组的助理工程师,主要负责计算机专业软硬件的设计与维护工作。隆争明是点号负责人,负责跟踪“风云三号”升空后轨迹,并传回数据,给小龚组里处理。工作上直接联系,多了交流上的话题。“有时,我看见他们传回来的图像不清,就很担心,打电话鼓励他好好工作,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错。他呢,反过来,又安慰我,也要好好工作,千万不能出一点问题。”
花絮 胸有成竹 火箭发射前夕,26日晚8时,发射场上空乌云密布,豆大雨滴从天而降。火箭已灌注燃料,次日发射,当晚却有雷雨,会不会影响发射?气象室工程师、发射任务主班预报胡小平胸有成竹地说:“这次降雨早在我们预测中,对发射没影响。”27日上午8时,发射场天气有些扬尘,11时02分发射,天气这样,行吗?中心工作人员说:“不用担心,我们气象室预报发射场区的气象很准,尤其对重点时段气象预报。到时看吧,肯定是卫星发射的最佳天气。”10时多,记者看到,扬尘逐渐消散,万里无云,果然是卫星发射的最佳天气。
呵护“婴儿” 1101,火箭点火前一分钟,火箭和发射塔的连接线路,慢慢在打开,就像大人抱小孩,张开双臂的样子。
“火箭和卫星都很娇贵,发射前,安置在洁净测试间,测试间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都有严格要求。”中心副总工程师程志敏讲了一个呵护卫星的故事。“5月11日,中心下了场雪,气温变化很大,测试间的空调机房一晚转换了8次,一会儿升温,一会儿加湿,一会儿降温,一会儿除湿,其实火箭比婴儿还娇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