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民族六连是一个由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俄罗斯、蒙古、汉族等13个民族组成的连队。用连长叶尔兰的话说,“我们的连队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连队采访时,民族六连浓浓的团结友爱之情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友情兄弟谊 指导员方新徽说:“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体现到带兵中就是知兵、爱兵、为兵。”
2006年8月的一天晚上,民族六连官兵在天山脚下组织班战术夜训。哈萨克族战士木合塔尔汗匍匐在草丛中担负警戒任务,左腿不慎被蝎子蜇伤。戈壁滩的蝎子带有剧毒,抢救不及时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当时部队的位置离驻训点还有四五公里。事不宜迟,连长叶尔兰果断地用手挤紧伤口,用嘴一口口吸出战士腿里的毒液,再用打包带扎紧伤口两侧,随后将木合塔尔汗迅速送到了卫生队。由于处理及时,木合塔尔汗的伤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战士没事,我就没事。”这是连长叶尔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6年12月,部队进行拉练,急行军不到3公里,战士艾克拜尔的鞋子里就灌满了雪,时间一长,脚与鞋冻成了一个冰疙瘩,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叶尔兰马上打开自己的背包,取出提前预备的新袜子和防寒鞋帮艾克拜尔换上。回到营区后,检查发现战士们没有一个冻伤的,可连长的脚却冻伤了。
2006年7月,民族六连担负团汽车库整修任务,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要把一块块500多公斤重的水泥板搬到车上运走。由于地方狭窄,机械不易操作,只能靠官兵们手抬肩扛。副连长艾来提首当其冲,带着十来名战士抬着水泥板一步一步往前挪。
“快到车边啦,加油!”就在水泥板一头着地,一头被立起来就要搭在车厢板上时,意外发生了。支撑在下面的钢管突然滑落,眼看水泥板就要砸到战士热依木的胳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副连长艾来提眼疾手快,两手死死地抱住水泥板,热依木的胳膊幸免受伤,而艾来提的手却压在了下面。待他的手抽出来时,中指和食指指甲全部剥落。
快乐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走进民族六连的食堂,一股扑鼻的饭菜香就会迎面而来。
为了充分尊重各民族官兵的饮食习惯,民族六连在伙食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尽量做到每餐都有不同特色的民族食品,保证维吾尔族战士经常吃上抓饭、烤包子;哈萨克族战士经常吃上那仁、手抓肉;回族战士经常吃上粉汤、油果子。副连长艾来提介绍说,“连队每周的食谱都是由每个民族选出的代表一起研究制定的。”
此外,为了来自不同民族的战士们都能够在军营中找到家的感觉,民族六连还在很多细节方面体贴关心战士。
“连队很注重为大家营造一个好的心情。”民族六连士官阿不来提说,“有的战士想念家乡,连队就在俱乐部、图书室挂上民族风情画,在营院内种上代表各民族特色的花;我们喜欢唱歌跳舞,连队就每月举办一次"双语"歌舞会;就连吃饭时,也在饭堂里装上音箱,播放民族音乐……每年夏天野外驻训,连队都要在戈壁滩上搭起遮阳伞、冲凉棚,建起简易足球场、排球场。训练一天下来,大家洗洗澡、冲冲凉,听听歌、踢踢球,别提有多高兴了。劳累没有了,劲头上来了,我们的训练成绩越来越好。”
民族六连战士把连队当家建,把干部当亲人。春天,休假归队的官兵带回海娜花、红柳,美化连队环境;夏天,来队探亲的家人带来西帕依药茶,送给官兵解渴消暑;秋天,复员老兵寄来自家收获的香梨、石榴、巴丹姆,供留队战友品尝;冬天,北疆的官兵带回羊毛袜子、羊皮手套,送给站岗执勤的战友御寒。
在不断学习中成才 副连长艾来提入伍前不懂汉语,而如今的艾来提,用汉语和记者交流起来没有丝毫障碍。“我的汉语都是在部队学的。”艾来提告诉记者。而汉族指导员方新徽刚到民族连队时,也听不懂维语,但现在方新徽的维语已经说得相当不错了。
在民族六连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语言交流成了初入军营的人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为此,连队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双语”学习活动,即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官兵学习汉语,汉族干部学习维吾尔语。
连队每周利用半天组织“双语”学习,自筹资金为班排配发识字挂图、语音复读机和“双语”学习丛书;根据官兵汉语水平,划分初、中、高三个班级,常年聘请驻地独山子技校“双语”老师讲课;通过饭前一句话、唱汉语歌曲、组织“双语”晚会等方法强化记忆,定期组织考评;广泛开展“日识一字、周练一歌、月习一文”活动,促进学习经常化。2007年,民族六连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双语”学习还让官兵们在成才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哈萨克族战士对山·哈力仅入伍两年就熟练掌握了维、汉两种语言,复员后被自治区党校聘请为助教;士兵吐尔逊·肉孜通过“双语”学习,能力素质提高很快,一年后就当上了班长。两年后,他被兰州军区表彰为优秀士官……
近5年来,民族六连先后有3名士官获得军区“优秀士官人才奖”,16名战士考入军校,46名官兵获得自考大、中专文凭,52名官兵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34名退伍战士被选拔为乡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