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 评论:多难兴邦——让灾害记忆成为中国成长动力
新华社记者 倪四义
每一代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灾难记忆。
近代史以来,战争和灾荒造成血流成河、饿殍遍野。百年屈辱使中国人可以不惜生命的代价,来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获取民族的解放和自决。
40多年前开始的“文革”使国家濒临崩溃边缘。然而,也正是这10年浩劫促使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在此后的30多年里,以加倍的勤奋,走上了民族的全面复兴之路。
这恰恰印证了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唐山大地震32年之后,四川汶川发生的历史罕见大地震再次把中国人投入悲痛的深渊。30多年来一直在和平安稳的环境中享受经济发展的中国人,甚至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的灾难——数万生命顷刻间化为乌有,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在为这些逝去的生命感到痛心的同时,中国人也更真切地意识到了,其实,这样的灾难迟早都会降临,因为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疆土上,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发生灾害的可能。近年来,在国人对稳定的渴望和对繁荣的追求中,中共领导层已经多次提出要“增加忧患意识”。
抗震救灾进入了善后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也是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的时候:单纯的GDP数字并不能代表一切。灾害随时都会在身边窥视,中国的未来建设需要更加精心应对,协调好各种重要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的政治局会议对灾后重建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而主管纪检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在灾区视察学校重建时明确提出,“新校建设标准一定要高,尤其要提高抗震标准”,“新校舍建设进度要服从质量。”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已经承诺,对倒塌学校建筑质量进行鉴定,“如存在问题,决不姑息”。
地震灾害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也提出了严厉的警示——已经有专家学者建议,要把灾害预防、应急援救进一步纳入今后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融入部队的训练和各级学校的教学日程中去,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地震也大幅度提高了中国人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它让官员、企业家和民众认识到,做任何工程,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因陋就简,不能马马虎虎,否则将贻害无穷。
数万人生命的损失,无论如何是让人无法承受的。但是,中国人在此次灾难中找到的精神财富,也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紧急救援。温家宝总理迅速启程赶往灾区。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几乎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报道灾情和救灾进展,社会各界被广泛动员。江苏一家民营企业董事长率一支由120人和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48小时抵达灾区,与解放军并肩修路架桥,抢救灾民。
军用直升机、野战医院、卫星影像、大型设备空降,这些在大片中上映的画面呈现在滚动新闻报道中,表明了中国国家动员机制的高效运转,也说明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
老百姓看到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冒着余震危险部署救灾,安抚灾民,看到解放军不计代价抢救生命。“中国人命不值钱”的说法成为过去。“救人是第一位的,”党和政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许多普通的中国人,包括受灾群众,在谈到党和政府救灾表现时,“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在这场充满血与泪水的灾难中,各级政府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样一种近年来一直被强调着的执政意识,正是将来中国发展的理念支撑。大批官员们也在抗震救灾中找到了自己行为的标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目的。不少普通中国人找到了他们在商品和物质大潮冲刷下一度迷失的传统文化价值: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同时富有情感、理智和悲悯之心。而许多从来没有经受灾难之苦的80后们,在灾难中长大,出现在志愿者队伍中间。成都一位年轻书生给一家杂志写信说:“在这次事件之前,我对人性没有信心;这次事件之后,我知道,人性、信心、善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还在,而且还很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灾区对救援人员说:“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学校的黑板上也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单是安慰和鼓劲的话语,也确是被历史无数次证明的真理,并将在未来的中国发展中继续得到印证。
从来没有哪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灾难中失去的和得到的,都会烙在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通过认真的学习而凝结成智慧和信心,并成为其勇往直前的动力。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