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按照应急机制,快速而有效地运转起来。截至5月27日,卫生部已从全国30个省(区、市)抽调了万余名卫生防疫和监督人员,派往灾区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卫生部还与农业、民政及公安等部门及军队建立了卫生防疫协作机制,分区域、分专项开展防疫工作。
目前,在有关部门统筹安排下,灾区已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卫生防疫责任制,基本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覆盖。
应该说,面对汶川大地震这种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众多卫生防疫工作者不辞辛劳的付出也收到了令人认可的成效。然而,在余震频仍、次生灾害不断、气温节节攀升等不利条件下,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的任务难度也在加大。目前,在灾区陆续发现的痢疾、流感、肠炎等传染病例,已提醒我们:灾区卫生防疫不容有丝毫疏忽与懈怠。
打赢灾区防疫这场硬仗,要继续加大对灾区卫生防疫人员、设备的支援和供给,特别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恢复和健全灾区原有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据统计,地震发生后,原有覆盖灾区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466个监测点,只有12个还能继续工作。虽然囿于交通、通信、人员、设备等原因,这些受损的监测点恢复起来还有相当的难度,但是要想尽办法尽快使这些监测点恢复运转,使灾区卫生防疫做到“耳聪目明”。在当前情况下,依托进村入户搜救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小分队、挖掘志愿者的力量,尽可能多地向基层配发装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程序的太阳能手机,也不失为应急的好办法。只有信息掌握无死角,灾区防疫才能做到无死角。
打赢灾区防疫这场硬仗,要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和重点疾病,派出得力的医疗力量进行重点处理。要积极组织实施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建立起免疫屏障。同时还要继续做好遇难者遗体和畜禽尸体消毒处理,加强病媒生物防制,严格控制传染源。
打赢灾区防疫这场硬仗,要把卫生防疫工作与安排好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有效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向受灾群众提供质量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产品。要指导好受灾群众选择地势高、朝阳防潮、蚊虫少的地方扎设帐篷,并挖好防雨沟、防鼠沟等,特别是要做好粪便、厕所、垃圾场的管理,避免污染水源。同时,还要引导灾区群众,即便在当前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保持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生活习惯,不吃腐烂、过期、蚊蝇叮咬过的食物。
打赢灾区防疫这场硬仗,还要做好卫生防疫宣传。多编写、印发一些简便实用的卫生防疫知识读本、宣传单等,搞好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形成卫生防疫人员和灾区群众共同参与疾病防控和环境清理整治的合力。
总之,灾区防疫,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