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已经决定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震中汶川是原地重建还是另辟新址?人口如何分布?复建的房子多大合适?经济怎样发展?生态如何恢复?……这一切都急盼重建规划指明未来的方向。28日上午,广东省建设厅召开“汶川重建规划”专家座谈会,来自广东省、广州、深圳、顺德规划建筑院及高校的专家齐聚一堂,热议汶川重建规划的前期工作。
有专家建议,如果考虑移址重建汶川,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移址。
防灾和安全放在规划首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已赶出了广州对口支援镇规划草案,草案提出灾后重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2010年)为保障型设施建设期,满足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第二阶段(2011年~2020年)为促进型设施建设期,全面恢复灾区正常秩序。镇区住宅户均90平方米,农村住宅户均120平方米。
省建设厅厅长房庆方指出,汶川重建规划要突破常规的编制办法,必须将防灾减灾、居民安全、生态安全放在规划首位,要在规划选址、科学布局、防灾减灾、突出特色等方面有创新。
“也许老城正是前人的历史选择” 汶川在活跃的地质断裂带上,要不要异地重建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认为,既然在地震活跃带,就难以保证新址安全万无一失,也许老城正是前人的历史选择,所以重建不要轻易移址。
“人为的搬迁集中建设有可能只是规划者的一厢情愿。”曾参与湖北灾区重建规划的顺德规划院专家提醒道。他说,湖北有一个洪区搬迁后不到几年,七成的移民又跑回原址了,这是因为中国人有故土情结,而且在山地生活的人不适应平原耕种的方式,“除非能给移民土地或解决他的就业问题,否则最好还是不要大量搬迁”。
汶川县2007年年末户籍人口10.5万多人。专家认为汶川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以将人口引导出来为主。“重建的汶川应适当控制人口,化整为零,更小型化。”
广东省规划协会副秘书长宋劲松建议,重建规划应体现广东的支援优势,详细探讨包括对口移民,广东工业的转移和承接,生态重建、旅游开发与广东旅游企业“牵手”内容。
建筑风貌:尽量保持少数民族特色 山地羌族“原住民”是否喜欢120平方米的房子?重建后的房屋是整齐划一的新村还是独具民族风情的民居?专家认为,重建的汶川不宜追求过大的变化,房屋也不要一律“汉化”,要注意体现出当地的藏羌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
“唐山大地震遗址对于后人研究地震规律有重要价值,而且是一笔带血的人类文化遗产。然而,当年唐山没有对地震遗址实行完整保护,留下遗憾。”华南理工大学专家建议,汶川重建规划应该包括纪念系统的内容,比如遗址公园等。(记者倪明通讯员粤建宣)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