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如何看待这一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地震会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建家园?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
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不大 记者: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近日表示,四川省的经济是整个中国西部和西南方的火车头,尽管约200亿美元(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占四川省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但中国政府有能力在2至3年内弥补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请问如何看待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袁钢明:发展改革委、央行等权威部门已公布的信息表明,四川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4%左右,受灾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小,特别是重灾区主要处于山区,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来说影响是局部的,并不会改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尽管因地震灾害可能导致受灾地区的物价出现短期波动,然而一旦地震的影响消退,经济活动将恢复正常,部分食品价格也将随之回稳。
年初的雨雪冰冻曾造成华南大部分地区交通中断、电网停电、工厂停产,但中国经济也仅仅是稍微降温,今年第一季度增长10.6%,略低于上个季度。我们知道,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汶川大地震过去半个月了,我国出口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不会大幅度回落,消费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使得投资反弹可能性较大。随着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陆续展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可望经受住短期的冲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主动创造经济增长的新契机 记者: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强烈地震,不少人将其与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相比较。在去年底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影响、今年年初又遭遇雨雪冰冻灾害的背景下,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列车”能否继续平稳较快地前行?
袁钢明:从日本阪神地震灾后情况看,尽管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日本的经济表现实际上却好于预期,而且迅速复苏。在地震发生之后,消费者信心和支出、工业活动均明显下滑。然而,在灾后重建的强烈需求推动下,它们又都迅速回升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经过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在较短时间内,一个新唐山又崛起了。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建设,现在的中国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新汶川、新北川用不了多久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 1 2页
地震灾害的确造成了人民生命的重大伤亡和建筑物损毁倒塌。多难兴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主动积极地应对。从目前国家采取的措施来看,此次地震有可能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因为地震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激发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我还注意到,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这再次表明中央对灾区建设的大力支持。同时,通过压缩行政成本来支援灾区重建,既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又能很好地提升社会经济的消费信心,不失为一剂良药。
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能够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而且,大量援助物资及资金流入到灾区并得到有效使用,这不仅能帮助灾区在短期内重建家园,而且将创造更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契机。
“两手抓”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记者:当前,抗震救灾仍处在紧要关头,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并实行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请您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袁钢明: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强调“两手抓”,一方面是说正常的经济发展不能被打断,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灾区的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纳入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中通盘规划。事实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一些部门已纷纷行动起来,帮助灾区恢复重建,协助灾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灵活、务实、高效的“两手抓”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从资金投入看,今年中央财政安排700亿灾区重建基金,并安排250亿元用于救援行动,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超过300亿元,加上未来的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投入,这些都为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展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从政策杠杆看,中国人民银行已宣布对灾区采取有区别性的金融政策,意味着灾区银根将适当放松,其他相关经济配套政策也会随之出台;从灾后重建看,基础设施、工厂、住房等建设会扩大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经济潜力的释放和经济增长。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