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之丰摄
有消息说,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对于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在此我想提个建议:无论哪方面的志愿者,在上岗之前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当志愿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本周四,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开幕,这是一个对于绝大多数参观者都感觉陌生的地方。记者应邀参加展览会期间的一个论坛,但是拿着活动请柬问了不下十个人(其中大部分是志愿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告诉我请柬上的会议室到底在哪里。
绕着巨大的展馆走着问着,大约45分钟后,是我自己无意间看到了论坛的指示牌才算没有误事。
在这届体博会的现场,满眼都是黄衫人(志愿者),但我感觉“人多力量大”在这里并不适用。
上个周末,外地亲戚专门跑来看中国田径公开赛(实际是看“鸟巢”)。问起观感,他说了两点:一是奥林匹克公园太大了;二是志愿者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原来,他们拿着票在找座位时,问了好几个志愿者都没能给他们指对方向。“但人家态度好得让你不忍心责备他。”
这让我想起2006年到意大利都灵采访冬奥会,在闭幕式的场地外,问工作人员记者应该从哪个门进场,他向右指了指,其实我们该去的看台就在他的左边不远,这位老兄害得我们绕着体育场外围走了近一圈。要知道,六万人以上体育场的外围,周长超过了1公里。我们感觉这位仁兄并不是有意遛我们,可能是他也不清楚我们要去的是哪个看台。正因如此,我们有了“意大利人办事不严谨”的印象。
志愿者不能仅凭热情,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体育博览会和中国田径公开赛相比,奥运会更加庞大繁杂,志愿者遇到的问题会更多样化。北京奥运会征召了10万名场地志愿者和数十万城市志愿者。如果每个志愿者不清楚志愿者的根本责任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就会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从而对北京奥运会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1994年在广岛采访亚运会,日本志愿者令我印象深刻。当他们遇到解答不了的问题,他(她)决不轻易说“不知道”,而是客气地让你“等一下”,然后跑去问他的主管。如果还没结果,他们会告诉你应该去那里问。
几天来,媒体上关于四川灾区救灾现场志愿者报道很多,其中一张照片尤其让人感动:一位女志愿者买了很多东西,自驾车送到灾民安置点,卸下了所有东西。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她回家路途遥远,要她带几瓶矿泉水路上喝,她说灾区更需要……
70多天,对于人数众多的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来讲是非常紧迫的。所以,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地抓紧进行。志愿者也是关乎国家形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