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5月30日电(记者张刃陈华)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江油市委门口的志愿者服务中心,每天早晨7点就会陆续汇集一批批志愿者,从8点开始,志愿者们会陆续被指派到需要服务的地方。在这里,负责管理、指挥、调度志愿服务工作的,是江油市总工会的3名干部。
27日上午8:30,记者来到这个只有两张桌子、四把椅子,设立在露天的服务中心。新来的志愿者正在登记,更多的志愿者已经准备出发,现场至少超过200人。登记表显示,当天登记的已超过20人,累计4499人,加上参加志愿服务而未登记和在乡镇工作的志愿者,总数已近8000人。他们当中,年龄最长者68岁,最小的只有9岁,70%以上是初中、高中学生,另有500多名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人员。
江油市总工会只有9名干部职工,除一人因怀孕休假,其余8人全部上了抗震救灾一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兵分三路,一路赴乡镇指导抗震救灾,一路负责管理受灾群众临时社区,一路就是“统领”志愿服务。
据了解,江油全市公务人员不过2300多人,应对赈灾这样繁重的工作,力量远远不够。市总工会肩负起志愿服务工作,“统领”近8000人马,可谓一支生力军。
志愿服务要先行登记,以便联络。需要服务的单位也要先与服务中心联系,由工会工作人员调动力量支援,并填写服务登记表,内容包括需要服务的单位、事项、联系人,服务情况反馈并志愿者签字。这套程序看似烦琐,但很必要。对于有针对性且有效地提供志愿服务起了重要调节作用。在采访现场,记者就见到工会负责人正在调集志愿者中的专业人员去参加医疗服务和心理疏导工作。“让专业人员干装卸工作是个浪费,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