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 在人类的眼中,所有的大熊猫不论雌雄,其外形、体态和毛色等都是相同的,那么,它们采用什么方式来区分亲属和非亲属,从而避免和近亲个体交配繁殖。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以刘定震博士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组最近找到了科学的答案:大熊猫的尿液和肛周腺气味都可以充当它们的“身份证”,而在发情交配季节雄性个体的尿液还充当了区分亲属和非亲属的主要标志物。
“看过野生大熊猫录像或者去过动物园繁育中心的人会发现,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经常在地面、墙面或者树干上擦蹭它们的肛周腺遗留一些气味标记,有时也会通过排尿的方式遗留标记”。在日前举行的中科协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刚刚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被困在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5天后方离开的刘定震博士告诉记者,除非在发情交配季节,一般大熊猫相互间不会发生直接的接触。这些气味标记就是它们保持相互联系、护卫家域和维持社会等级的主要方式。“气味标记的物理位置的高低表明了个体的社会等级,标记位置越高,个体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据刘定震博士介绍,他的课题组人员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对采自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不同年龄、性别的大熊猫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大熊猫的尿液中包含有关亲缘关系的信息。即亲属之间在尿液的化学物质成分组成及其比例上是相似的,而且这种亲缘信息仅存在于发情季节的成年雄性个体尿液中,幼年和雌性个体的尿液中以及处于非发情季节的个体尿液中则缺少该信息。
“这是首次在大型哺乳动物的尿液中发现这种亲缘信息。以往科学家只是在北美河狸等小型哺乳动物的肛周腺分泌物中发现该亲缘信息。”刘定震博士表示,该结果对于解释圈养雌性大熊猫的配偶选择行为,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刘定震博士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通报》2008年第9期上,题为《雄性大熊猫尿液中包含亲缘关系的信息》。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