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介绍了南京的一位乞讨老人。他叫徐超,大约六十多岁。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据为灾区募捐的工作人员郭小姐回忆:“5月17日,我们在街头募捐。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儿灾区的图片,然后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并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我就想哭。”本以为这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郭小姐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老人走后,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当地一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5月19日,这位徐大爷又送来了339.01元的捐赠,可能这也是他的“全部家当”。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把这位乞讨老人称为“乞丐朋友”,希望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后谁要碰到他,转达一声问候,并照顾一下他的“生意”。当时,我在反问自己,想过称乞丐为“朋友”吗?能够把乞丐当“朋友”吗?如果没有这次地震,如果没有这次捐款,我们是不是对路边的乞丐,仍是投去鄙夷的目光?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主动捐款的,并不止南京这一位乞丐。5月20日《十堰晚报》报道,该市的一名男性乞讨者,将盘子里的钱和口袋里的钱全部塞进捐款箱,约计三百元。5月22日《现代快报》报道,一名邋遢不堪、境况凄惨的小乞丐,在得到路人一块钱的施舍后,立即跑到马路对面正进行街头募捐的捐款点,郑重其事地将刚刚得到的钱放进募捐箱。5月22日《燕赵都市报》报道,一个下肢严重残疾靠臀部在地上挪动的乞讨者,不仅捐出了碗中刚乞讨来的几个硬币,而且将口袋里仅有的几十元钱全捐了出来。
“如果你富有,你就用你的善行来显示自己;如果你贫穷,你就用你的美德来显示自己。”这是法国散文家儒贝尔在《思想录》中的一句名言。而中国的这些乞丐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美德”,来显示自己的“爱国之心”、“仁爱之心”、“抗争之心”和“高尚之心”。
美丽有两种,一种是外表的美丽,一种是心灵的美丽。外表的美丽,取悦的是人们的目光。心灵的美丽,温暖的是人们的心房。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心灵,不在于他的所得而在于他的付出,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的奉献,不在于他平时的豪言壮语而在于他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
乞丐的“义举”,表明我们民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大爱”洪流,已经遍布每一个角落。连乞丐都能够“慷慨解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艰险不能战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大灾之后,必是大关爱、大团结、大建设、大发展、大飞跃、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