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有个“家” ——北京为灾区紧急生产帐篷和安置房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张敏
地震灾区急需大量的帐篷和过渡安置房,北京有十几家企业在连夜赶制。根据有关部门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在6月30日和7月4日前,分别完成8万套彩钢板活动房和13518顶帐篷的生产任务。
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有个“家” ,这些企业的职工们是如何奋战在抗震救灾生产一线的呢?
5月26日至28日,记者连续采访了北京3家正在为灾区紧急生产帐篷和过渡性安置房的企业。
在位于北京方庄的五洲佳泰新型涂层材料有限公司、在位于朝阳区的北京建翔彩色钢板厂、在位于顺义区的多氏集团有限公司压型板厂记者看到:这里虽然没有灾情,但却有着如同救灾前线般的动人场面。
产量是过去的6倍 时间:5月26日下午3时
地点:北京五洲佳泰新型涂层材料公司
这家企业目前承揽着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等6个部门订制13518顶帐篷的生产任务,并且要在30天内完成。目前,全厂350名职工正在没日没夜地加班。由于人员不够,来自北京衬衫厂等5家企业紧急增援了90人。
记者在该公司缝纫车间采访现场见到带队前来增援的北京七一棉织厂工会主席姜泉宏。他告诉记者:“为了赶制帐篷,我们主动跟这家企业联系,派了14名职工前来增援,而且不要任何报酬。”
这家企业以往正常承接民政部下达生产帐篷的任务是每月2000顶左右,而这次救灾却要在1个月内完成13518顶帐篷,生产任务是过去的6倍。据厂里主管调度的田建英介绍,车间目前分两个班生产,每班要干12小时,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连轴转。职工每天都在加班,但没人有怨言。
26日这天,北京室外气温达到35.6摄氏度,在企业1000多平方米的缝纫车间,记者看到,室内温度已达40摄氏度,但职工们仍然各自低着头干活儿,缝纫机的嗒嗒声响成一片……电风扇虽然不停地吹着,但汗水还是浸透了职工们的衣衫。
“一天干多少小时?”记者问身边一位正在工作的缝纫工。
“没钟点儿,除了吃饭,一直都在干活。”这位职工顾不上抬头地回答。
工人郭书弟负责整理工序,已经整整一天没休息了。他揉着发涩的眼皮说:“我是共产党员,理应干在最前面。”他曾经在部队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抢救任务,深知救灾责任重大。
50岁的职工张大超拉着涂料车一路小跑儿。他负责操动涂层机,每天跟涂料打交道。为了保证质量,这个工序需要在封闭的车间里进行生产。由于天热,空气又不流通,他的身上已长了痱子。张师傅边推车往车间送料边说:“灾区急需帐篷,我们就是辛苦一点也要让灾区的人们早日有个家。”
为了保证帐篷的质量,每完成一道工序,厂里都有质检员把关。十几道工序有十几个人在严格检查,最后一道工序的总把关人是党委书记。
从5月14日企业接受生产帐篷任务那天起,日产量就由正常生产时的70余顶猛增到目前的300余顶。质检女工吴小缘顾不得梳理盖住半个脸的头发对记者说:“今天已经完成了317顶。”
截至5月27日,这家企业已向灾区发送帐篷3180顶。
喷了80道防腐涂料 时间:5月27日上午10时
地点:北京建翔彩色钢板厂
记者来到企业时,80多名职工正在紧张有序地生产着安置房需要的彩钢板。他们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5380套安置房所需要的彩钢板,大概需要生产一万吨彩钢板。
厂长董国华对记者说:“现在灾区最缺的就是临时性住房。我们接到生产任务后,开了全厂职工动员会。会上,职工们表示,为了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可以克服自己的一切困难。我们多生产一间安置房,就可以为灾区群众多减少一份忧虑。”
几天前,在生产过程中彩图泵坏了。要在平时,机器坏了就要停车。但这次为了赶时间,几位工人一桶一桶地提着涂料从一层楼上到二层楼,20多公斤重的一桶涂料,一共提了6个多小时,最终没叫机器停车。
为了保证灾区能按时收到安置房,这家企业推掉或顺延了原有的订单。按生产计划,原来每月的定额是2000吨彩钢板,按现在的速度可以达到每月3000吨。
董国华介绍说,我们虽然提高了生产能力,但一点没有降低产品质量。我们的工人是用自己的汗水为灾区做着贡献,灾区人民与我们十指连心,想起他们的痛苦与艰难,我们更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了。
为了让过渡安置房增加耐腐的厚度,他们将原来在钢板上喷涂30道防腐彩色涂料的标准,提高到喷涂近80次的防腐涂料标准。
在涂料工序工作,操作工需要带着防护口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往返在生产线和轮涂机控制盘之间,去比对色差。在生产线旁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涂料发出呛人的气味,正在操作的裴天瞬师傅并不在乎,他已经24小时没下班了。
出钢卷班的班长罗东说:“累点儿没事儿,我们都能顶得住,想到灾区还有人没住上房,我们就心急火燎的。”
力争提前完成任务 时间:5月28日上午9时
地点:北京多氏集团有限公司压型板厂
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块7亩大的货场已经变成了加工厂,120多名职工要在这里完成5380套过渡安置房的生产任务。
电焊班长刘国清告诉记者:“以前66个人一个班。现在活儿多,人员需要翻一倍,还需要100来人,但懂这种技术的工人不好找。”
一位叫宋宝新的职工夜里加班,在起重机吊钢带时胳膊被钢茬划破,缝了10多针,只休息一天就上班了。为了给灾区尽点儿力,职工们表示,再累也得盯着干,力争提前10天完工。
副总经理吴善东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的任务是把彩钢压成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板,直接送到绵阳安装。我们厂是5月24日接到的任务。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厂里打破常规,轻钢结构车间、彩钢复合板车间、塑钢窗车间同时开工。”
自打接到生产任务后,全厂132名工人全部参战,分两个班,每班12小时,24小时昼夜生产。趁生产线上的工人吃饭的1小时,维修工立即上岗,检查生产设备。
塑钢窗车间的工人80%是来自四川的农民工,他们中有的人因家里受灾情况严重已经回去了。今年34岁的陈永记是塑钢焊工,他的家在成都新津县,这次地震家里只是房子受损。为了参加抗震救灾的生产,他坚持没回家。因缺少睡眠,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陈永记说:“参加这项任务也算是我为家乡人民做点贡献。”
这场地震虽然造成了一场灾难,但它唤起的是爱心无限。在采访现场,记者看到的只是一个众志成城的缩影。为了给灾区群众撑起一个“家”,又有多少人在努力着,在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