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们议论由谁来回应皇帝的问话,等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大家都反对立武昭仪做皇后,只不过是由谁来表达的问题。它隐含的意思是宰相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出来表态了,他不想参加到这个宰相同盟中来。谁呢?李勣。他不愿意掺和,可是他不明说,只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会儿见皇帝恐怕失了朝仪。因此,请求其他三个人帮他请个病假。说完之后,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个人面面相觑。
这和他们的预想不一样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勣走了。
三个人中,长孙无忌是领衔人物,他不仅仅是皇帝的舅舅,还是太尉,官居一品,级别最高。所以,皇帝看着他说话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儿子,所以我打算把皇后废掉,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几个意下如何?按照事先约定,长孙无忌没有说话,褚遂良先说了: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疾甚,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新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未有愆过,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
什么意思呢?皇后出身世族,是名门闺秀,她是先皇为陛下所娶,她很贤惠地侍奉过先皇,没有失职行为。先皇病重的时候,还曾经拉着我的手嘱咐:“我的好儿子、好媳妇如今就托付给你了。”陛下您当时在旁边坐着,亲耳听到。现在这话言犹在耳,您怎么说忘就忘了呢。对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是什么?第二,褚遂良对王皇后持什么态度?
先看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他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观念上的理由:皇后必须出身于世家大族。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个传统,皇帝总要和社会上最有实力的家族通婚,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他说皇后出自名家,这在他心目中是个重要优势。相对来讲,武则天家是暴发户,因此她不符合条件。第二个是孝道的理由:按照他的话,王皇后是“先朝所娶”。中国讲究孝道,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儿子为什么娶媳妇呢?是为了侍奉父母,接续祖先。按照孝道,皇帝不能违反父亲的心愿,随随便便就把皇后废掉。第三个理由:皇后没犯什么错误。大家会说,皇后不是犯错误了吗,先是被指控杀死小公主,后来又被指控搞厌胜,怎么会没犯错误呢?其实,褚遂良所言透露了一个信息:虽然此前皇后已经因为这些指控受到处理了,但是处理只局限于后宫,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因此仅仅是后宫的行政处罚,甚至仅仅是感情惩罚,高宗并没有把皇后的罪名公之于众。为什么呢?因为小公主死的这件事暧昧不清,皇后仅仅是嫌疑犯,后来因为双方都没有证据,所以就不了了之。而厌胜这件事虽然按律当死,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并没有执行,只是不允许王皇后的母亲进出宫廷,并且把她的舅舅贬往地方了。所以,皇后这两件过错的处理只波及宫中。这样一来,褚遂良不管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至少他可以装糊涂,说皇后未闻有过。她没有过错,您怎么可以轻易把她废掉呢?
褚遂良的理由都很充分。面对顾命大臣有理有据的反对,高宗一时也没有对策,只好不悦而罢。这次内殿讨论,可以算作唐高宗与武则天跟外廷宰相之间斗法的第一回合,外廷赢了。
但是武则天可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她想当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她得鼓励唐高宗再接再厉,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得屡败屡战。
第二天,在武则天的推动下,唐高宗又把这几个人召集到一起,还商量这件事。这次,李勣干脆请病假没上朝,继续隐身。还是这三个宰相,又跑到内殿里来了。皇帝重弹老调,褚遂良又说: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