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婆婆去世前几天,还在全国哀悼日向灾区遇难同胞献花。 |
作者: 廖靖文、曾卫康
60多年前,李姨被好心的曾亚四婆婆收养,成为他们家一员;昨日,她作为曾亚四婆婆世上唯一亲人,在银河园送别婆婆走完人生中最后一段路。在记者采访的短短20分钟内,头发花白的李姨数度痛哭,但是难以打断她对婆婆永恒的回忆。
文/图:
记者廖靖文、曾卫康
通讯员李端莹、洪甘棠
“我好难过,妈妈走了,我的心都懵了。
1893年8月,曾婆婆生在梅州五华一个小山村出生,很年轻就丧夫,一个人干农活,上山砍柴下田种谷,拉扯大独子和养女。上世纪50年代,她带着李姨随儿子移居广州白云区,为帮补生计,曾婆婆常常独自上白云山割草拿到市场卖,十分艰辛。“妈妈一个寡母养大儿子已经很不容易,还菩萨心肠收养了我,这种恩德我一辈子都报答不了,她虽然长寿,但没有真正享过福,我和我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她呢。”
一辈子没和邻居红过脸
提到曾婆婆长寿的秘诀,李姨才由悲转喜,“妈妈很爱笑,在艰苦的日子里也常常听到她嘎嘎的笑声,从来不埋怨,也不发脾气。”李姨说,曾婆婆虽然没有读过书却很有修养,旧时的农妇被艰苦生活所迫,很多习惯讲粗口发泄,但她几十年来从没听婆婆讲过一句粗口。婆婆对街坊邻居总是十分热情,从来不会得罪人,和邻居几十年都是和睦相处,从没红过一次脸。“妈妈个性个开朗乐观,这可能就是她长寿的秘诀吧。”
喜欢梳头扮靓
尽管生活艰苦,但曾亚四婆婆从来没放弃过对生活的追求。本报记者曾在2003年采访过曾婆婆,在采访时,婆婆专门掏出梳子来梳头,左梳两下右梳子两下,动作十分娴熟。她当时说,每天早上起床后及傍晚冲凉后的梳头是她自己的保留节目,一梳起来也要10多分钟,一直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才罢休。多年来经常去探望婆婆的三元里街干部熊越和走马岗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桂英也说,婆婆特别喜欢别人尤其是年轻人赞她漂亮,“她喜欢别人叫她‘阿娘’,不喜欢人家叫她‘婆婆’,嫌把她叫老了。”
爱喝小酒 百岁头发白变黑
曾婆婆生前并不挑食,饮食比较清淡,早餐通常是吃斋面,午饭、晚饭吃卤肉,或者肉炖瓜类,炖得极其烂。在上世纪90年代,她儿子的牙齿已经掉光,而曾亚四仍有一排齐整的牙齿,为此街坊常拿他们母子俩说笑。曾婆婆吃午饭和晚饭一定少不了酒,可以喝上一茶杯。直至她100多岁大寿时,养女开了葡萄酒,她还能饮上一小杯。“妈妈身体很好,三四年前开始,她满头白开始变黑。”李姨说,曾婆婆近年摔伤两次以后,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精神稍微变差。
婆婆的去世十分突然,之前身体并没出现大毛病,神志很清醒,全国哀悼日期间,还和老人院其他老人给遇难同胞献过花。“她5月29日开始发高烧,连续烧了2天就走了,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李姨又红了眼眶。
谢非母亲李春婆婆
成广州最长寿老人
广州有百岁老人500多人,曾婆婆去世后,谢非的母亲李春,则成为目前广州最长寿的老人,现年113岁。“其余百岁老人都刚好比一百岁多一点,李春应该是年纪最大的了。”市老龄委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广东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省份。按照最新的老龄事业统计,至2007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51万,比上一年增长3.59%,大大高于0.8%的全省人口增长率。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1063万和1487万。全省人口老龄化趋势迅猛,扑面而来的“银色浪潮”将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社会交往和医疗保健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将给政府、社会、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