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日讯记者陈丽平今天,民政部颁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办法》,对汶川地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发放和使用的原则、程序、制度、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
办法规定,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应当根据受灾区域大小、受灾程度、人口密度、灾区群众需求进行分配,保证重点,确保及时、快捷、高效、公开、公平、公正发放。
严禁物资发放中的优亲厚友、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孤残歧视行为,在保障需求的同时,避免浪费。
办法要求,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要建立责任制度,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人负责,账物相符。灾区各级政府应当设立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调配中心,负责统一管理、调配、组织发放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对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的接收和发放应当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灾区政府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统一设立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发放点,负责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的具体发放工作,并公示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物资发放点要吸收受灾群众推选的代表参与生活类物资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灾区乡镇政府必须严格执行收发制度,实行收发“实名制”,物资收发单以及存档记录应当由负责人签字。
办法规定,定向捐赠的物资,由接收单位按照捐赠者意愿安排使用。为充分发挥物资使用效益,在捐赠物资过于集中某一地区或某一品种的情况下,接收捐赠单位经捐赠人书面同意后,按有关规定调剂分配。
民政部强调,违反办法规定,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将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本报北京6月1日讯记者陈丽平民政部今天颁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要求各有关部门,遵照办法要求,将用于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救灾资金物资、社会捐赠资金物资,按照真实全面、及时快捷、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予以公开。
办法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和管理使用者主体及信息公开的事项、内容都作出明确规定。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各级红十字会、慈善会等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经民政部门批准开展募捐活动的其他公募基金会;向以上部门和单位移交接收捐赠的其他社会组织。
办法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各接收部门和单位、灾区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都应就各自有关救灾资金物资和管理使用情况,通过网站、发布会、媒体、公开栏等有效方式,主动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办法还明确规定,在信息公开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弄虚作假,欺骗群众,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