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中,一个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建立一套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办法,以此作为指挥棒,确保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此高度重视。
在去年底发起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汪洋就要求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提供考核依据。
“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汪洋掷地有声,要求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作为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个声音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换届考察加入科学发展观要求 初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省市县镇四级换届中,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和程序,把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运用到换届考察中去,按操作流程将考察工作细化为12个步骤,对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程序、内容、格式都作出统一要求,促进了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多年来,各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各具特色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干部考核工作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对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干部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一是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没有真正建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只能凭感觉打主观印象分。
二是共同考核多,分类考核少。目前,各地基本都是按同一内容、同一权重进行考核,分类考核没有真正实现。
三是单位考核多,岗位考核少。总的来说,各地实绩考核只是对部门、对单位考核,尚未真正做到“分级实施、考核到人”。
四是传统方法多,现代手段少。普遍以定期考核为主,考核资料的收集、管理方式、手段仍比较传统,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核工作信息化、高效化,还没有形成对考核工作的有效监督。
五是考核活动多,结果运用少。目前,有些地方在凭实绩发奖金上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在凭实绩用干部上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干部考核结果如何与干部选拔、培训工作等相对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规范。
数月调研十易其稿 幕后
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讨论调研阶段,省委部署了12项专题调研,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按照省委的统一安排,由胡泽君牵头、林木声参与,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调研小组,先后去北京、山东、重庆、上海、浙江、江苏、河北等兄弟省市学习考察,到深圳、珠海、汕尾、惠州、清远、中山等市开展调研,在广泛收集、深入分析、认真吸收调研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起草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初稿,并印发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征求意见。
5月初,根据省委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调研成果交流会精神,调研小组在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作了相应修改,增加了对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增设了反映社会安全稳定、民主法制建设以及行政成本方面的评价指标,接着书面征求省级领导同志和地级以上市市委书记、市长,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5月中旬,调研小组还当面征求了21个地级以上市市委书记、市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省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以及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在书面和当面征求意见中,大家共提出了81条意见和建议。
调研小组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逐条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对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近日,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后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到目前为止,先后十易其稿。
锻造干部队伍先造“指挥棒” 纵观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形势需要的干部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我省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像当年锻造适应市场经济的干部队伍一样,用科学发展观实现对干部队伍的锻造,努力建设一支坚持和适应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这就首先必须打造新的“指挥棒”,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干部考核办法。
总体上看,我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干事创业的热情很高,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领导干部还存在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表现在重招商引资、轻社会建设,重GDP的增速、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盲目追求所谓的政绩,科学发展观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干部考核办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干部考核工作,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政绩考核“指挥棒”,是推进干部考核工作科学化、进一步提高干部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过去我们在干部考核、选拔方面,往往看经济增长、GDP总量多,看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的成效少;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多,注重社会工作人才少;看经济发展、引进项目的成果多,看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成效少,导致干部考核工作“失真失实”并由此产生个别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问题。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干部考核办法,既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方式方法,全面、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干部,又有利于扩大和完善群众参与干部考核、任用工作的渠道与途径,进一步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推进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
指标设计:增设人均GDP指标 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新“指挥棒”亮点很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考核对象是省管的地级以上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及省法院、省检察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年度进行考核。各市对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考核,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对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包括实绩考核、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三个方面。实绩考核采取定量考核的办法,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采取定性考核的办法,较好地实现了定量与定性考核的有机结合。
实绩考核是对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情况进行考核。在指标设计上,增设了人均GDP指标(人均GDP发展速度与GDP发展速度之比),增加了许多社会发展指标(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社会安全指数、民主法制建设指数等)、人民生活指标(如失业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食品和药品安全指数等)以及生态环境指标(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只占30%左右的权重。
在指标选取上,注意与国家制定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小康监测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以及“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有效衔接起来,与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有效衔接起来,确保考核口径的一致性、连贯性。
分类考核:全省分四大区域类型 为使考核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划分为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四个区域类型。主要是依据我省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方案,按照GDP、常住人口、国土面积三个指标,分别汇总计算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各市所占的比重,重点以县为单位初步确定的国土面积为基础,以占比最高的主体功能区作为该市对应的类别。分别是:
都市发展区(包括广州、深圳2市)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龙头,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准,突出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点评价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对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社会公平、人居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评价。
优化发展区(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4市)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大,资源环境要求高。重点评价其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状况,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等的评价。
重点发展区(包括汕头、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12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主要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优先的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其经济增长率、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水平等。
生态发展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3市)关系全省环境生态安全,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对其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绩效评价,重点评价水质、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环境状况。
为实现分类考核,设置了共同指标和类别指标。其中,共同指标是指在所有地区均采用的指标,类别指标是指在评价不同地区时指标也有所区别,即对于某种类型的区域选用其中一些指标,而对于另一种类型的区域,则选用其它指标,以反映我省区域发展差异、体现区域发展特点和不同功能的要求。通过区域划分,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指标设计和指标权重,有效引导不同区域实现科学发展。
机关工作效能:考评省直部门 对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主要是机关工作效能考评,通过机关民主测评、下级评价和部门代表互评等方式,对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挥职能、完成目标任务、服务基层群众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机关民主测评主要了解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表现,在述职述廉的基础上进行;下级评价是各市市直对口部门对省直部门的行政效能进行评价,参加评价人员包括市直对口部门中层以上干部,由各市委组织部协助开展;部门互评主要是对省直部门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由省直部门派代表参加,同时邀请部分省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与。
民意调查:引导干部“眼睛朝下” 民主测评是通过发放民主测评表、个别谈话、专项调查等方式,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群众满意度是指社会各界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认可度。在进行民主测评的同时,开展群众满意度的评价,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真正让“群众满意”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变“眼睛朝上”为“眼睛朝下”,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关心群众疾苦。
考核结果:提拔必须近三年称职以上 考核共分为5个步骤:一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评;二是按程序开展实绩考核、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和机关工作效能评价;三是征求省纪检监察、审计以及相关部门(主要是有“一票否决”工作的部门)意见,对省直部门的考核评价还要征求分管省领导意见;四是根据考核评价得分,结合有关情况,省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其中领导班子及正职拟评为良好(称职)之外等次的,报省委审定;五是公示和反馈考核评价结果。
领导班子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领导干部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
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任用、奖惩、培训的重要依据。被评为优秀等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给予通报表彰。领导干部拟提拔使用的,近3年年度考核结果必须为称职以上,不得有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领导班子换届和职位出现空缺进行民主推荐前,应将考核评价意见和结果提前发给与会人员参阅。领导干部被评为基本称职、或在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评价中有3项定性指标优良率(满意度)低于1/3的,进行诫勉谈话。领导干部被评为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被评为基本称职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调整。
新“指挥棒”体现了五个指向 既看现有成绩又看长远贡献 解读
对于这套新的考核评价办法,专家作了深入解读,对其指导思想和诸多亮点给予高度评价,比如既看干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又看其对长远发展做出的贡献、打下的基础。
专家认为,新指挥棒体现了五个思路: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体现目标指向性。作为“指挥棒”,考核评价办法体现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性,特别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是坚持分类区别,体现区域差异性。考核评价办法只有体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原则,才能考出导向,评出压力,奖出动力。发展定位不一样,发展基础不一样,就不能用同一套考评体系来评价,否则就体现不出公平性、针对性、指导性。
三是坚持上下联动,体现全面同步性。坚持考核各市与考核省直各部门同步进行,省直部门考核各市与各市考核省直部门同步进行,上级考核与下级评价同步进行,以此推动工作的全面进步,从而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四是坚持科学简便,体现适用可操作性。考核评价干部涉及的内容、环节比较多,考核评价办法力求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
五是坚持民主公正,体现客观真实性。考核评价办法着眼于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度,在现有统计体系基础上,着重选择能够体现各地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和成效的指标,既看干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又看其对长远发展做出的贡献、打下的基础。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干部考核的积极性,加大群众对干部考核工作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对一些定性指标的考核,积极探索建立公众评估体系,采用公众评估法,在较大范围内开展民意调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