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背景下,“热钱”的快速涌入已经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无论是4月份国务院召集财政部、发改委、“一行三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就“热钱”监管进行讨论研究,还是外汇局在下发2008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时进一步削减中外资银行相关额度,都表明监管部门对“热钱”加大了监管力度。
“热钱”凶猛 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扣除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贸易顺差,仍有850亿美元得不到合理解释。就此,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30日表示,外汇储备增长有很多原因,只看贸易顺差和FDI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服务贸易和经常账目下的收益项目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尽管用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和FDI之间的差额来测算热钱不尽准确,但只要外界对于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预期仍在持续,“热钱”涌入中国的冲动就不会停止。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人民币月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9724人民币,较去年12月的1美元兑7.3676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5.4%,在美元走势疲软的今天,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的趋势未变。
“最可怕的是形成对人民币升值的单向预期,并且还不断累积。外面的资金会以各种途径进来,因为他们觉得汇率是无风险的,更何况我们的利率还高。”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欧明刚表示。
央行日前公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逐利外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合法渠道流入:一是货物贸易;二是在FDI项下和FDI“投注差”(即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外债直接结汇;三是个人项下结汇;四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股本融资渠道;五是服务贸易;六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七是利用黄金交易、期铜等大宗商品交易进行融资性质的操作达到套利目的。
港资“北上”引起关注 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频频创下汇改后新高之时,与美元维持联系汇率的港币对人民币一直贬值。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计算,今年港币兑人民币贬值幅度已接近5%。为了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港人纷纷将港币兑换成人民币存入银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5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香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33.0%至766亿元人民币,增加幅度大大超过港元存款0.3%和外币整体存款0.2%的增幅。
与此同时,由于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远低于内地,部分香港资金纷纷流入内地。此现象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日前据一些媒体报道,监管部门已出台新规限制香港居民向内地汇款的数额。
不过,本报记者5月30日致电外汇局新闻部门,这个消息,并未得到证实。
但某中资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之前其所在银行曾应监管部门要求统计过非居民的人民币存款数据。
德意志银行日前发布的一项查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人热钱流入途径中,人民币汇兑渠道被20%的受访者使用。如香港的银行,每天允许8万元人民币电汇限额,在香港居住的受访者有34%使用此渠道。
短期外债指标进一步削减 “我国短期外债的较快增长和短期投机资本涌入境内也有密切关联。根据外汇局4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中短期外债余额为2200.8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8.91%,占比为历史最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赵锡军教授对记者说。
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今年4月份,外汇局下发了2008年度(由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这是自2007年4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中外资金融机构按进度分别将短期外债余额调整至2006年度核定指标的30%和60%之后的新一轮短期外债指标调整。
除了对核定口径进行了微调之外,即“90天(含)以下海外代付业务”不再纳入短期外债控制范围,此次调整还根据各银行的不同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指标削减。记者了解到,中资金融机构的外债余额指标削减幅度很小,但是多家外资银行都被通知要进行15%的指标削减。
“由于同一法人银行50万美元以上的非居民个人存款在短期外债的指标控制范围内,因此我们大概在1个多月前就开始缩减境外人士的外币存款,超过40万美元的外币存款我们就要求客户结汇或者转移出去。”某外资银行驻上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张莫)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