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提速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调查
■本报记者 柏晶伟
“革命老区”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按惯常的理解,它是指历史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央苏维埃政权和主力部队所在地,包括陕甘宁、晋冀鲁豫等地区。
|
5月中旬,记者随专家组一行,到甘肃省庆阳市和其所属的环县调查采访,更加深了这一印象。
水利条件差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今庆阳市华池县南梁创建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这里是抗战将士的出发地。
5月,陇东大地麦苗青葱,一派生机。从空中俯瞰庆阳,塬地平整、沟壑纵横,绿色的是麦苗,黄色的是土地,黑色的是深沟,黄绿相间,被黑色的线条隔开,宛若一幅幅美丽的织毯。飞机落地以后,一个黄土高原上的燥热的西部小城呈现在眼前。
庆阳市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136万亩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这里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只有55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缺水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庆阳市委书记张智全介绍说,今年雨水多庄稼长得好是一个例外。因为干旱,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记者在庆阳市所辖的环县甜水镇看到,县西北部紧邻毛乌素沙漠,沙区面积在扩大,已经侵蚀到农田。该县地下水、地表水含有大量汞、硫磺、盐碱等矿物质,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调查发现,环县洪德街村苦水淡化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饮水问题,但67万元的工程造价使这项富民工程进度有限;水利部组织实施的扬黄一期工程给甜水镇人引来达标水源,但浇灌一亩地需要支付70元左右的水费,让人均年收入只有1701元的甜水镇农民望而却步。
庆阳人、环县人、甜水镇人盼天降甘霖,更盼水利工程早日建到家门口。
交通设施落后
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庆阳经济、城乡发展的又一瓶颈。这在环县可见一斑。
庆阳市环县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乡村道路建设严重滞后。2007年,是环县的道路建设年,先后开工建成通乡柏油路(当地称油路)2条,通村砂砾路和农机路90多条,这是环县历史上修路最多的一年,这个时间距离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29年。记者在洪德乡李家塬看到了通村砂砾路,据县交通局负责人介绍,以前崎岖不平的乡村小路让老百姓吃尽苦头,虽然砂砾路走起来仍然十分颠簸,但总算是有了路。
据了解,在环县20个乡镇中至今仍有12个乡不通油路,8万多人行路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根据国家投资建路的有关规定,农村四级公路投资补助油路工程每公里40万元,通村砂砾路每公里7万元。环县交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7万元的工程造价只够基本路面铺设,无法保障其他公路配套防护设施的修建,这部分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缺乏资金投入
在环县采访,记者最大的感受是,要想使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城乡经济实现大跨度发展,解决资金投入是关键。
环县县委书记赵连印告诉记者,他们想出的办法是“项目带动”。为此,他们用了“四招”:一是争取投资,用上面的钱办下面的事。紧盯国家政策,把革命老区县、国扶贫困县、干旱困难县作为基本条件,动员全县上下跑项目、争资金,目前已争取到的扶贫资金超过1个亿。二是招商引资,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用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投资者,用高效快捷的服务方便投资者。目前引进资金14亿多,千元以上项目有27个。三是激活民资,用社会的钱办大家的事。建立银政银企通报交流制度,推介重大项目,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参与项目建设,降低个人资本准入门槛。四是以地生财,用无形的钱办有形的事。通过土地置换、拍卖、租赁等方式,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当地政府利用上述办法,已经做出了尝试。
5月的夜晚,走在街灯耀眼、街道整洁、街景繁闹的环江新区,如果不是提醒自己这是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小县城,你根本无法确定这也是环县的一部分。环县环江新区开工建设已经三年,当地政府广招区内外客商,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在昔日荒凉、残破的旧县城基础上,建起了一处颇有些时尚韵味的新城区。
或许,这就是革命老区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