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6-03 01:44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了望人海是在一个很平静的夕阳余音绕梁的山顶,远处炊烟由深黑变为虚幻的浅蓝色,深深的乡村路上,有一老者孤独的影子在孜孜不倦聚合成一个蓝色的点。
这个点是源泉,也是原点,更是宣告结束的句点。
阅读《莲花》,像漠不关心的花弧线在气体背后若明若暗,时代感有根有据,“伤痕文学”“知青写作”的气势曾经不可估量,而今,写作者的年龄毫不留情地为作品披露趋向,“70后”“80后”“90后”在竞相怒放。《莲花》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作家安妮宝贝亲历西藏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它走进视觉领域时,便霸道地滋生了与世隔绝的倾诉。
文字作为载体令人美得不忍打破,只能感觉。而后是那种情绪,它不是绘声绘色,却那样咄咄逼人;它不是阳光明媚,却有透彻心地的清醒。文中女主人,黑黑的脸,戴着斗笠,在月黑风高、大雨滂沱、人山人海的集市上,挎着竹子编成的篮子,冲向了缓慢的河边,然后,篮子下沉,斗笠漂移……
在主人公内河的身后,紧跟着“善生”。善生和内河之前身可能是对姐妹,也可能是兄弟,或者换句话说叫同胞。墨脱,这个汉化了的藏名,显得浪漫,没有任何威胁。内河去了那里,生活还原了、节俭了,贫乏中拥有了富有的灵魂,她安安静静地把心安下来,直抵来世。
善生与书中的“她”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寻墨脱,然后,重新返回。一次历险又是怎样的重生?
也许人生的谜底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而《莲花》总是让人心怀不平。它好像满满地载着了如指掌的答案,给人一种悔之晚矣的沉重。
以上所写仅仅是阅读时的一种读书笔记。
有人说文学的功能是愉悦,有人说文学的乐趣在倾吐,有人说文学的高度将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可是,是否,有碌碌无为的读者会告诉写作者:阅读的目的究竟是有?还是无?
从我这个读者来说,一篇小说,洋洋洒洒,漂亮的16万字中,只记住了四个字:内河,善生。
在世俗生活中一切将会继续,只有那四个字敲击着心灵,时而轻若游丝,因为作者在说:“既是小说,说明它完全来源于虚构。”时而像看到百磅重的身躯从二层楼上坠落时的沉重,因为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作者说:“因为虚构,地点产生新的暗示,仿佛所写的此地另有他方。它和真实的关系变得微妙。涉水而过,投奔岸的另一边。”
任何事物都会有悖论的产生。在悖论中是寻找一个支点,还是做汪洋中漂流的那条无拘无束的船?
或许要的答案,就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着。
或许没有任何答案,所有的仅仅是作者人生的一个重要篇章。
艋 筝
(